中国需求不是大宗商品上涨主因


日前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就国际大宗原材料上涨原因谈了自己看法,以下是记者报道:

   隨著中國這條東方巨龍的經濟起飛,對全球資源的胃口亦與日俱增。中國的能源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澳洲、巴西與俄羅斯等國的經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與之相伴的是一次次血淚談判,一宗宗海外收購……可以說,今天的中國打個噴嚏,全球商品市場與那些資源出口國,就算不發燒,也得流鼻水。然而,如果看得遠一點,在全球各國倡導利用新能源的大勢所趨下,中國對資源的嚴重依賴關係,將隨其經濟增長結構的改變而做出相應調整,儘管這個過程將會是漫長與痛苦的。

     中國自有的自然資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已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1993年,中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2009年,中國成為煤炭淨進口國,在上一次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是唯一一個礦物產品需求正增長的國家。中國的能源緊缺問題早已達到影響民生的程度,我相信不少在內地生活過的人,都經歷過拉閘限電,而在等式的另一邊,卻是一夜暴富的山西煤老闆與高價向中國輸出資源的新興市場國家。

     新興市場米飯班主

    在不久前於本港舉行的亞洲經濟論壇上,淡水河谷礦產品(中國)有限公司總裁麥禮仕表示,2015年,該公司可以生產出每年約4.5億噸高品質的鐵礦石,這樣一個量基本可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在全世界生產的每1.5噸鐵礦當中,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鐵礦在中國得到消費與運用。中國基礎設施建設依舊方興未艾,其生產的所有鋼材已大部分在內地得到消化。除此之外,中國還大量進口一些鋼材來支持當地的經濟建設。

    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00486)副行政總裁奧列格.穆哈麥德申在同一場合指出,如果中國要成為一個鋁進口國,對俄鋁就是一個好消息,該公司可以出口大量鋁材到中國。在大量的鋁產品消耗或者生產需求方面,中國會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

    克能石油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羅布森稱,現在中國能源需求當中70%是由煤來滿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當中的80%來自於煤的燃燒。中國政府因此也採取了一些非常雄偉的計劃來增加天然氣的消費。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耗中的10%將由天然氣組成,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使用國。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在今後會出現天然氣不能自給自足的局面。「這些天然氣可以從哪裡進入到中國呢?除了自有的天然氣生產,中國也可以從俄羅斯與東南亞進口天然氣。但是中亞應該成為中國主要的天然氣來源地。」羅布森如是說。

    這些資源出口國家對中國市場所抱的期望並非盲目樂觀。以中國汽車工業為例,這一行業的發展與全球多種金屬價格,甚至是油價走勢可謂是息息相關。去年中國還算過得去的汽車銷售市場,帶動白金價格累計上揚四成。根據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中國去年進口的白金總量為75.9公噸。

    市場研究公司桑福德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 & Co.)認為,中國的原油需求主要由運輸行業帶動,用作運輸用途的燃油佔到了總需求的三成六,這一比重將在未來二十年持續擴大。該公司估計,隨著越來越多人買車,中國未來五年的原油需求將達到每天1250萬桶,超過國際能源組織(IEA)預期的1170萬桶。在中國經濟增長的助力下,紐約油價在去年累計上漲一成五至每桶91美元左右。

    新能源帶來新格局?

    雖然國際市場將資源價格一路攀升的原因歸咎為中國需求,但是內地學術界卻不敢苟同。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金融系教授石建勳對本報表示:「中國對能源資源等需求的加大,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飛漲不見得有必然關係,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不會造成全球能源資源的緊張。目前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飛漲的主要原因是,美元量化寬鬆政策所引發的資源炒作。」

    他進一步指出,雖然中國加大了對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但三至五年內不會形成規模,因此中國對石油、煤炭等資源的需求依然很大,不會因新能源資源的開發而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亦對本報稱:「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資源有一定消耗,這確實會影響大宗商品的價格,但市場經濟由價格槓桿來調節,隨著價格的上漲,中國會努力尋求新的能源。」

湘財證券副總裁李康則直言:「我們對世界能源的需求是剛性的,且短期內難以避免。」

對清潔能源的關注將影響中國對海外自然資源的需求,未來中國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需求將呈「先上升,再下降」之勢。大公报報記者 蔣燕 倪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