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不在GDP,错在“唯GDP论”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纷纷召开地方“两会”,在各地政府向人代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了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由于今年恰逢“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有些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对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预期规划。在各项预期目标中,GDP的增幅目标十分引人注目,在已经公布指标的24个省份中,重庆市以13.5%的年度增幅列为第一,而增幅高于10%的有20个,低于10%的则只有4个。
GDP代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它被用来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征程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被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GDP不断增长的历史,至今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老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因此而得到弘扬。
但是,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所出现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各个省份的GDP上升速度,成了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样一种制度路径之下,对GDP的推崇渐渐演化成了“唯GDP论”,只要能对推升GDP有作用的,不管什么手段都可以畅行无阻,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地方过于注重投资,盲目扩大的投资超越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实施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有的地方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造成房价畸高;有的地方对企业过于迁就,造成职工利益维护的缺失。所有这些,虽然保证了GDP的高增长,但这种高增长意味着更多的能耗需求,也造成了对银行信贷的饥渴式追求,推动物价上涨,使中国经济经常处于通货膨胀的重压之下。很显然,当下的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GDP的快速增量,但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很大因素也是因为“唯GDP论”所带来的祸患。
其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GDP增长规划,这并没有错。事实上,在我国制订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GDP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都被考虑在内。比如,我国的“九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现实基础;“十一五”规划则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露头的时候,为了有效地遏制危机对我国的袭扰,中央政府也曾明确了保证GDP增长8%左右的战略目标。问题在于,对GDP保持适当增长速度的追求,如果演变为“唯GDP论”,政府工作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以至出现GDP虽然增长,但民众的福祉反而下降的逆反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却始终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民众未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在某些地区反而在为这种增长买单,就是“唯GDP论”所带来的危害。
事实上,这种“唯GDP论”的增长路径,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也是不能取得长久效应的。GDP增长了,但民众收入没有跟上,社会购买力就无法对投资扩大后产生的市场需求形成支撑,反过来又会压抑投资的进一步扩张,这种状况在我国近年的经济运行中已经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因此,就目前来说,政府应该放弃“唯GDP论”和以此形成的政绩考核管理思路,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环境。在此次地方“两会”上,重庆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列入考核指标,在未来5年内将当地基尼系数由0.42降至0.35,得到了普遍的赞誉。显然,这是一种比单纯考核GDP更为科学的制度设计,它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并让民众切实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