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倾听她的心声!-----翁美玲新诗集《矛盾》序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借助文艺作品可以品味百味人生,读一部好作品,如同有了一次不同的人生经历。我们为什么需要诗?因为诗可以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微妙的情感。凡不易表达的,就用诗句去说吧,诗意无穷,一句可以顶多少句呢!诗人是最敏感的人群。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或豪放或婉约,都可以在诗人那里得到极致的描述和宣泄。所以人们爱诗。写诗,倾尽肺腑,一吐为畅;读诗,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

    中国号称诗国。唐诗、宋词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新诗在我国兴起以来,从《尝试》、《女神》开始,很是热闹了几十年。除“文革”少数几年外,连战乱也没有影响它的势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走红。诗人收到尊敬、追捧,报纸上常常有整版的诗歌,机关学校常常开诗歌朗诵会,人们的口袋里往往揣着诗集。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新诗流派纷呈,五光十色,也还是十分时髦的小资符号呢。但近些年似乎有点寂寞了。大家都太忙、太忙。但是,人们会整个晚上地看电视,而不愿意去读薄薄的诗集;人们会花很多时间看时尚杂志,看大版的报纸,而对上面某个角落的几行诗却视而不见。忙吗?显然不是。人们的心都浮了。

    写诗是优雅的事。或行吟泽畔,或啸傲山林;或赏花醉月,或流觞曲水,读诗也是优雅的事,或窗明几净,或焚烛燃香;或静室展卷,或大会朗诵;就是躲在公共汽车的角落里,坐在书店的楼梯上,也可以心无杂骛全身心地投入到诗境中。没有了,这种心灵的宁静没有了。人们已不大关心心灵的事,关注的是一刀下去鼻子高了,脸蛋窄了;关注的是一身名牌,身价倍增。房子、汽车、职称、官位,在不差钱之余,哈哈傻笑,很满足。有谁还去读诗写诗呢?

    所以,每当我遇见诗人,每当从他们手中接过心血凝成的诗集,我就由衷地充满了敬意。在如此纷杂的世界里,他们还坚守着新诗的阵地,还在细心地耕耘着一方净土!为了文学,也为了一颗不被污染的心。我和美玲是在温州龙湾认识的,倒不是因为诗。龙湾要举办明代文化研讨会,我有幸被邀与会发言,美玲受命与我联络。负责会务联络的都是临时从各单位抽调来的,所做的都是些事务性的琐碎事。她给我的印象是办事细致周到,但沉静少言。因为比较熟了,知道她在文联工作,还在写诗。当我从她手中接过一册她的诗集时,着实使我有一番惊异。

    她的诗大都是从她个人出发的。心中的点滴感受,目前的一枝一叶,在她的笔下成了诗。乡情、母爱、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是她的诗的突出特色。比如,写到乡情:让流过桥柱的柔波/像我的亲人/呼唤出我的名字(《水心河》)。还有,从她的诗中我总可以读出几分忧郁和不安,仿佛一颗柔弱无助的小草,随时可能受到伤害(《草》)。它也关注着现实,比如《深夜,玫瑰酒吧》,《钱币的殊途》、《审批中心大厅》等等。她的诗,有一些象征性的意蕴。我不知道她是否注意过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作品。达利喜欢用一连串的抽屉来表达他的隐喻,其作品既有雕塑也有绘画。而我们在这本诗集中至少也看到了三处暗盒之类的字眼。“未打开的火柴盒”(《忽略》);“暗箱”(《暗箱里的礼物》);“永难打开的暗盒”(《迷失》),还有“黑洞”、“深渊”、“隐藏”等等类似的词。在诗人的意象里有一个隐秘的世界。不过,这与达利也许仅仅是暗合。她的诗中的象征性意象还不止如此。她是个追求无尽完美的完美主义者,因此,在她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残缺的/美也是残缺的/包括世界的心,残缺的/很痛,很忧伤”(《残缺》)。她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去观察,去感受。这世界是她心中的,是她塑造的。正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唯一,她以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这个唯一,因此,读她的诗就使我们以她的方式领略了一次人生。这种体验是不可多得的,以至于当我们离开她的诗,回到现实世界时都有点恋恋不舍。但有一点,她的诗是宁静的,是从心底发出的并不洪亮的声音,读她的诗,也必须静下来,不仅仅是因为她声音的弱小,还因为只有静下来,进入与她同样的心境,才能和她一同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真意。

    她很勤奋,诗集一本接着一本。她的风格渐渐成熟。清新,简洁,以小见大,用类似旧诗绝句式的方式,营造隽永的意境,是她的诗的另一个特点。她的诗,大多是短诗,集中最长的《村庄里的的爱情》、《水心河》也不过三四十行。写诗难,写短诗尤难。它要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深厚的意蕴。弄不好,不能达意;而只顾达意,又可能流于直白。不论古诗新诗,被人传诵的以短诗为多,这倒不仅仅是因为短而易于背诵。即使是长诗,广为传诵的也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写短诗,就是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拿出来,就是自信这短短几句可以敌得过巨制宏篇。集中有的短诗真是可以反复吟诵,意味无穷的:石头烂了/海还没有枯/石头碎了/心依然完整/石头消失了/我还在这里(《石头》)。

    新诗的困境有许多原因,从外部说,社会的忙乱浮躁肯定是主要的原因,而如同洪水般的大量视觉媒体文艺的冲击则是它的最大的威胁,人们更倾向于那种一览无余的快餐。就像跟着旅行团,匆匆走过风景,满足于到此一游,却不暇驻足观看。而诗,总是多少有些含蓄,不管多么直白的诗,也有几分弦外之音,有些不尽的余味。忙碌浮躁的人群,哪有心思去细细品读呢!从新诗本身说,尽管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尽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重要的文学样式,但在形式上却难说新诗已经成熟。比如,新诗的韵还是散漫自由的,对新诗格律的诸多探索,至今也茫无头绪。不过,新诗也许永远不需要严格的韵,就这么永远放任着,永远不需要格律,就永远这么自由着,这才是新诗。不成熟,就是还在青春期,还在成长,就这样,让它永远不成熟吧。历史上多少艺术形式一旦成熟也就死了。另一方面,新诗的冷落,近年旧体诗写作兴起,分流了一部分读者和作者,也不无关系。这些都是题外的话了。

    谢谢美玲这样的默默耕耘的诗人们,谢谢她给我们的世界添加了一道异样的色彩,使我们在繁忙中得以喘息。在喧闹中,让我们静下来吧,倾听她的心声,去领略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是为序。

                                                                              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