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5日


《书洛阳名园记后》讲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作者李格非,宋山东济南人,宋神宗前后,生卒年份不清楚,官至礼部员外郎,到翰林学士,大概就是一个司长吧,部司级干部;文章写得刚健洒脱,受到苏东坡的赏识,一生著作颇丰,有文集四十五卷,现在仅存《洛阳名园记》。该文记载了北宋洛阳十九座花园的情况。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这篇文章是在后记,是《洛阳名园记》的后记。

我们也可以看看现在的名园,现在的楼台馆所越来越辉煌,一栋楼都是好多个亿。还不是红楼,红楼值多少钱?广州几十层的楼,大型的宾馆,六星七星,八星级的,还有迪拜的超高八百多米的楼,看能管多久?美国的双子楼,也是被911轰没有了,都是可以联想的。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打开中国地图,特别是汉唐宋时代的地图,洛阳确实是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州,从洛阳到连云港海边,和到西安兰州这些地方的路程都差不多,从洛阳到北京幽州,到长沙,南昌的路程也差不多,所以在九州之内,洛阳的确是天下之中。以后的开封也是天下之中。开封和洛阳离得不远,都在黄河边上。秦代的时候有肴山、渑池之阻,肴山就是函谷关,秦晋肴山之战,秦军大败,被晋国打了一个埋伏--山谷地带,是从陕西到河南的必经之路。中国了不得,战国的后期黄河上也是有桥的,是浮桥,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还是可以的,在陕西和河南之间,黄河两岸的风陵渡是修了桥的,秦以后就没有桥了,后来武则天迁都到洛阳时又修了桥,把黄河架通。安史之乱以后黄河桥就废了。一直到了清末修京汉铁路架了桥以外,中间一直没有桥。

因为淆山渑池两个关阻了“秦陇之襟喉”,喉,咽喉,襟,胸口;入秦必须要经过这两个关口,“而赵魏之走集”要到赵魏,就是河北河南这一大片地方,还是要到洛阳这个“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只要有兵事起,洛阳这个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还是九朝故都,不得了,从东周、东汉、西晋、南北朝、唐、五代,很多朝代都在洛阳建都,和长安平分秋色,建都时间最长,然后才是北京。加上洛阳的地理位置,在两汉以前,长安的战乱不多,西汉以后政治中心就移迁到洛阳了,从唐到宋基本上在洛阳。为什么到洛阳?因为长安作为首都,百官太多,朝廷好几万人,百姓常在百万上下,丰收就不说了,但五年、十年总有一些年份受灾,不是旱灾就是涝灾,朝廷供应不上,要经过漕运。漕运是什么意思呢?江南的米经过杭州到淮河,在淮河盱眙那个地方,就现在洪泽湖那个位置,走大运河,邗沟是吴王夫差时就有的,后来隋炀帝从邗沟泗水那个地方,接通了黄河。把江南的米通过大运河运到洛阳,然后从洛阳转运到长安。但转运到长安必须过三门峡,那时三门峡的水是很险的,根本无法过去,比长江三峡还难,长江三峡尽管比三门峡长十来倍,但那个险还比不上三门峡;从山路运,又费钱又费时,后来又另修了一条运河,但不成功,所以从洛阳转运漕粮到长安非常麻烦。在唐朝和汉代的时期,只要遇到关中大饥年,基本上都就食于洛阳、就食于开封,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粮食的产量比较高,江南的漕运也可以到达。武则天当皇后,讨厌长安的宗室势力盘根错节,在唐高宗的时候她就把行政中心迁到洛阳。洛阳就没有元老们在那里把看着,她也就比较放松了。另外,供应也比较方便,交通也方便,没有函谷关,淆山的险阻了。但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洛阳都残破了,四方必争之地嘛,洛阳是首当其冲。

“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既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成王成帝之地,所以麻烦。鸦片战争之前,广州这个地方是福地,因为它不是兵家要打的地方,要打的是中原;成都也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谁会跑到成都去称王称霸?要夺天下当天子肯定是洛阳、长安、北京、南京这些地方。所以那些地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天下治,洛阳就建设得非常繁荣,繁花似锦。大家知道洛阳石窟,这个石窟是两个朝代建的。北魏和唐,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到洛阳,迁都前北魏在大同建有云冈石窟。孝文帝首都南迁,学中华文化,鲜卑族要全盘汉化,迁都洛阳。在洛阳就继承了大同云冈石窟的摩崖造象的传统,在龙门搞了一两百年;武则天到洛阳后又继续在龙门修建。它的繁荣和一个朝代的稳定,安定,太平分不开的。但是一乱起来了也是从这里乱。严格来说,中国的乱从来都是内乱引起的。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乱,谁能给你乱起来?西汉治乱,王莽也是朝纲先乱;东汉末大乱,黄巾起义,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引来了董卓、曹操。西晋有“八王之乱”。外面无论你怎么弄,是动不了它的,天下大乱往往都是由内乱引起的;唐代之乱也是乱在内部,内部腐朽了,包括安史之乱也是内部朽溃引起的,中央和地方诸侯之间闹;洛阳最后在唐代乱也是宦官朝政之间闹,最后的黄巢起义也没有成功,还是自己闹乱的,内乱引起的天下衰败。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这里也介绍了“盛”的情况, 唐贞观、开元之间,就是唐太宗,唐玄宗的时期。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贞观到开元,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加上武则天差不多50年,开元三十年,这就差不多一百年多一点点,还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一共四十三年,前前后后就一百多年,公卿贵戚这个修别墅,那个修高楼,前前后后修了一百多年,号称是有千多处豪宅--“号千有余邸”。我们现在广州去统计一下,真正的大型的豪宅也没有千余邸,楼房数以万计,但够得上大型的豪宅之称的还是达不到“千余邸”的。

“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当然,安史之乱就搞了一回,烧的烧,抢的抢,破的破,这个还没要命,到了“五代”的时候,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五十年,平均一个朝代就是十年。朱温篡唐,突厥人沙陀的李克用的儿子又把朱温灭了,李克用的孙子又被石敬瑭灭了,石敬瑭的儿子又被刘知远灭了,刘家又被郭威灭了,郭威及其干儿子后周世宗柴荣死了没几天,赵匡赢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王朝建立起来了。短短五十二年就五个朝代。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几十年就乱得一塌糊涂,杀来杀去,洛阳前前后后十多次成为废墟,所以“五季之酷”。

“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除了楼台亭阁之外,还有池塘竹树,这些全部成了战场,“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大兵之后,哪有这些东西了啊?我们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莫斯科被德国人用飞机大炮基本上炸成废墟。到了盟军反攻的时候,把德国的工业基地、军事基地及若干城市夷为平地。红军攻克柏林就不得了罗,每天一万架次飞机,下面又是一万多门大炮,先炸了再说,不和你打巷战。希特勒在柏林城里面还有一百万部队,尽管老的老小的小,但都是轻武器。所以,如果是在钢筋水泥的城里去攻坚,苏联红军不知要死多少人?所以先就用炸弹,大炮全部给你摧毁,希特勒最后都在地堡里面自杀的。一个繁荣的柏林城还有什么呢?没有了。所以,战争下面哪有什么好东西啊!

尽管古代没有飞机大炮这些冷兵器,但放火很容易的,乱兵一来,抢的抢,杀的杀,首先达官贵人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抢光砸碎,抢不走的就放一把火,烧完。穷棒子造反,五季之酷还能有什么呢?“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赵匡赢得天下后,整个洛阳城一片废墟;长安还好一点,因为长安在唐灭以后就不是政治中心了。五代各国建都就在洛阳,开封,前两个朝代在洛阳,后三个朝代在开封汴京城。经过唐末以后,长安的恢复也很可怜,也不怎么样了,也不怎么风光了,沦落为二三流城市,战略中心从关中到了关东了,大家也就不怎么来抢了。所以,洛阳就惨不忍睹,包括北宋后期,靖康之乱金兵灭了北宋,开封也完了,到现在开封的地位也起不来,被郑州取而代之。现在洛阳和开封加起来,十个洛阳加十个开封也没有一个郑州大。洛阳成了二三流城市,要想恢复当年的风光。以前的长安古城在改革开放之前,远远比现在的西安大得多。那天我们去看广州的古城,明清的时候广州的古城也就十多平方公里,镇海楼北边就是城墙了,现在的广州城是清代的广州好几百倍。当年成都的城都算大的了,穿城九里三、围城二十八,比明清时西安城还大,成都就是受兵乱较少,明代和清代都定是西南重镇,还是比较可以的。那时,除了北京和南京的城墙,成都的算是第三大的了,在明清时代。洛阳自靖康以后,就一蹶不振,在宋代就被开封取代了。所以“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

   

“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以小看大,见微之著,我们凭什么见微之著?就看洛阳的“园囿之兴废”,它就充分表达了洛阳的盛衰。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天下是治还是乱,不看天下,就看洛阳,看洛阳的盛衰就知天下的盛衰。

“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洛阳的盛衰,我们也不到所有的城里去考察了,就看那些园子的兴废就可以判断洛阳城的兴废;洛阳城的兴衰就可以判断天下的兴衰。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我写这篇《名园记》不是徒劳之作,而是有深意的,希望当政的人和达官贵人,引起你们的注意呵!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升了官了,不得了了,放任自己以一己之私而修别墅、修楼台馆所,而把天下之治忘记了。我们现在看这些有了钱买房,买别墅,炒房的人,这些权贵们你看他们为的是什么?“ 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你置了多少业,置了多少产,为了这些产业互相争斗,我有我的地盘,你有你的地盘;你怎么挖了我的墙角,我要怎么加倍挖回来;我要保护我的利益抗拒你的势力~~互相斗斗斗,而忘了“天下之治”。在最近的纪委的工作会议上,胡锦涛的讲话,忧心忡忡,大家一定要反腐啊,要这样啊,那样啊,不反腐要亡国亡党这样的话,最高的领导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这个。现在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争来斗去的,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和生态的破坏,哪天他们把国家斗垮了,可不是老百姓,也不是美帝国主义,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是国民党,而是他们自己斗垮的。现在中央的决策都是在说这些麻烦事,显得非常不好弄,这些文章“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 欲退享此乐,得乎?”就是你们年龄大了退下来后,能享受这个吗?贫富悬殊,严重的两极分化,怨气沸腾,到处是干柴烈火,很可怕,而首当其冲的会是谁呢?我们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连电梯都没有,他怎么登楼呐?那些别墅区,豪宅,才是他们肯定去的地方。

“唐之末路是矣!”通过这篇也是给权贵们敲警钟,你们现在掌权、有势,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搞享受,不为天下社稷多想,不为苍生作想,以后麻烦了怎么办?要享受可以的,但你要把天下事料理好嘛,要有长治久安的方略,,要让老百姓能过,要让国家的政治健康发展,你们才能享受这片产业啊?如果你们忽视了,这个《洛阳名园记》就是镜子,历史的经验,大家看一看。以前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写了一篇《保富法》,他在上海很多年,清末到民国年间,看见了很多暴发户,升官的、发财的,牛屁得不得了的,但这些都不长久;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这个公寓楼换主人了,修葺一新;没几年卖了搬家了,又是一拨人来,这些暴起暴落的人,他看得触目惊心。为什么会这样?不会保富。易涨易落山溪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都是玩这个,没有长远富贵的。长远富贵的是哪些人呢?读书人。曾国藩,李鸿章,包括袁世凯的几个子女就是读书上一。父母很富贵,但他不留富贵给子女,只留书和德给子孙。曾国藩平了太平天国,人家抢得多,南京三次洗城,洪秀全天王府里的财物全部抢光,又不上缴,曾国上默许血战了十来年的将士去肥,但他自己一分不沾。他的兄弟曾国荃是他下面的虎将,抢了都全部吐出来。他两兄弟基本上是两手空空,他下面封官封爵的不少,下面的将士当总兵的、当知府的不少,这些人都肥得流油;李鸿章下面的更有肥得流油的。这一批人不论在北京天津,在上海南京,在广州,还说富贵三代,结果连两代都谈不上,但是,曾国藩这一家族的人,李鸿章这一家族的人,包括林则徐这一家族的人,这些留德就把家风传下去了。所以,每一代人总有几个很牛,包括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还是牛。

《洛阳名园记》和《保富法》可以对照来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来防身,特别是这些富贵人家,大富得炎人的,作手可热的要看看这两篇。

当年我曾对某些有来历的人说,我建议你们看看书,看什么书?就是《史记》里的《外戚列传》。为什么要让他们看《外戚列传》?就是写后妃以及后妃的老爹、兄弟之类的,国丈、国舅之类的,这些在汉代开始的时候也是富贵遮天的,好多都是大将军,宰相,一旦皇后失宠,麻烦了,下场很惨的,灭族的。他们内部为了争势力范围,那么多元老,那么多将军,好的就把自己的子女管住,两三代人甘于低调,不冒尖。共产党这么几十年不断地运动,毛手上弄了那么多的人,被弄得互相之间你检举我,我检举你;彼此之间嘴上不说,心里咋想的?怨气也是传到子孙的,不撞则已,一撞就说不清楚了。脑袋不清醒,就保不住自己的富贵,保不住身家性命。你说,我到美国去,你到美国又能玩多久?中国人到美国永远都是二三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