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房地产市场最大“操盘手”


    任志强调侃说,2010年政府的调控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的是“巨大的丰收”。起码,对于去年全国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2.7万亿这个天文数字来说,此话绝非戏言!北京市2009年的土地收益还不到1000亿,排在上海和杭州之后,去年则一飞冲天,突破1600亿,排在了全国首位。

    与媒体对此铺天盖地的报道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政府“低调”的态度。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将大幅增长的土地收益与地方GDP增长、城市基础建设,或者预算财政收入等相提并论,作为“政绩”来宣扬。道理很简单,在2.7万亿这个惊人的数字公布之后,新华社立刻发表了“三问”土地出让金大涨的文章,质疑在“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年,为何土地收益反而创下了“史上最高”?所以,各地方政府都刻意回避,不希望将这个“辉煌的业绩”与2010年对房价调控效果不理想的尴尬结果直接扯上关系。

    然而,政府的“低调”并不能阻挡媒体们直观的,“高土地价格”推高“房价”的逻辑推理。其实,当许多媒体第一时间就这个问题进行采访的时候,我的本能反应是不能简单推理,不要争做“标题党”。因为,创新高的总土地收益首先应该表现为更多地土地供应,同时还要看其中商业用地所占的比例,不能直接推导出住宅用地的价格飙升。

    可是,具体的数据还是显示了对政府“不利”的结果。就拿“全国冠军”北京来说,虽然北京的出让的土地中住宅用地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从绝对数据来看,2009年住宅用地的出让收益还不到700亿,而去年则已经超过了1000亿。而且,虽然住宅用地的供应量提升了26%,可是成交额却提升了55%,总价的上涨幅度还是超过了供应的增加幅度,也就是说地价还是大幅度的上涨了。再加上去年北京供应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处于大兴、房山等城郊地区,而2009年的供应中还有广渠路等城市中心区的地块,因此可以推算土地价格的实际上涨的幅度要比数据显示的还要高许多。

    去年,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是“高调”的。但是,民众还没有感受到保障房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影响,一切“好感”就又被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大丰收”给冲刷掉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地方政府才是房地产市场“兴旺”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说“房地产”既包括“房产”开发也包括“地产”开发的话,那么万科就算不上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1600多亿土地收益的北京土地收储中心才是中国最大的地产商!如果再进一步计算土地溢价率,那么中国更是没有一家开发商的利润可以望其项背。

    不仅仅是规模和效益,即使是在土地运营的手法上,地方政府也让开发商们自叹不如。在去年第二季度,各种严厉的调控政策集中出台抑制需求之时,如果大量推出土地供应,应该是平衡供求紧张关系的大好时机。然而,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北京的土地出让就是“只听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许多推出的土地也因各种莫名其妙的“因素”成交不了。一直拖到年底,差不多到了最后一个月,甚至最后几天才“集中供应”。此时,北京一年来价格“稳定上涨”的大局已定,开发商们该收的钱收了,充满“饥饿感”地等着拿地,于是乎土地都以不错的溢价率并夹带着保障房的指标顺利成交了。难怪有人说,2010年的北京政府土地部门才是房地产市场“年度最佳操盘手”!

    跨入2011年,地方政府虽然钱包鼓鼓,但却不敢面露喜色,还因为以“乐清事件”为导火索所引发的全国性的“风波”。事件表面的焦点是一个“维权村长”死亡的真相,而本质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普遍丧失!而地方政府公信力丧失的根源,则完全来源于地方政府既是“拆迁”与“反拆迁”博弈中的仲裁者同时又是利益方。

    因此,巨大的土地收益不仅无法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喜悦,反而会给下一步的发展及政府的调控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社会成本!土地开发和供应体制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只会让一切的“发展”进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