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不起,吃不起,走不动,要美也美不起?
--化妆品涨价暗藏阴谋,国内外品牌市场争夺PK战
冯晓东
其实,这年头,要是稍微讲究点,按照奔小康的方向来衡量,衣食住行都难。
房子太贵,房价太高,买不起,住不起;粮食太贵,物价涨得太快,吃不起;汽油太贵,涨得太猛,车子开不起,走不动;如今,化妆品涨价此起彼伏,国内外品牌市场争夺PK战,就连女人要美也美不起?!
继“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以及“油不得”、“糖高宗”、“苹什么”之后,化妆品也终于挡不住CPI的压力,在岁末开始了涨价之旅。现在,各地商场陆续接到通知:包括兰蔻、碧欧泉等欧莱雅旗下高端化妆品品牌将从2011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零售价,涨幅在10%-20%之间。
就举例欧莱雅来说,对于涨价问题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在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兰蔻、碧欧泉等外资高端化妆品牌此轮的涨价,更多是行业内行为,将理由归咎于CPI的变化,“理由实在有点牵强”,此轮涨价更体现出了外资品牌欲快速拓展市场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阴谋企图……
农产品价格涨幅也同样道理,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人们通常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看成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因素。2010年以来,各种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必然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但是我们希望,人们的注意力应对更多地从对通胀担忧转移到如何预防和应对上来,这或许是目前更加值得我们做的。
楼市涨幅也同样道理,进入2011年,各地楼市回暖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京沪广年末楼市强劲反弹,价量齐升;二三线城市房价涨幅首超一线城市,销售火爆;开发商巨资拿地,各地新“地王”你方唱罢我登场…… 距离“929“楼市新政实施仅三四个月,全国楼市就呈现这样一幅“回暖”态势,受通胀和流动性过大影响,二次调控的短期成效远不如4月出台的“国十条”。年末楼市成交量的大幅上涨,引发市场对下一波房价走势的猜测:房价将报复性上涨还是迎来第三波调控政策?这一年,楼市经历了从年初的火爆,到年中的观望,再到年末的重新火爆。“二次调控”后的楼市,已不复先前之勇,但在被称为“政策年”的2010年行将结束之时,楼市的再度回暖,值得深思。
汽油的涨幅也同样道理,汽油又涨价了,你还在坚持开车吗? 93号汽油涨至每升6.77元,97号首破7元大关。调整后,成品油价格为90号汽油6.39元/升,93号汽油6.77元/升,97号汽油为7.15元/升(93号汽油上海7.11,北京7.17)。天!开车都难啊!汽油费都突破7元大关以上了!关于汽油的涨幅,据了解是年内发改委第4次调价,对有车的家庭来说,按照前年1月15日93号汽油每升4.87元,如果每月耗油100升的话,如今一个月要多支出大约190元油费。
难怪,奥迪、宝马也调价当时排队加油。相互传递着“汽油涨价了,赶紧去加油。”我的手机上就不断收到这样的短信。每次成品油涨价之前,总是有人能够提前得到消息。这次97号汽油首破7元大关也不例外,记得那天从晚上8点钟开始,很多加油站外就排起了长队等待加油。那天晚上快到10点的时候,我看到离家不远处中石化加油站外排队加油的车辆几乎排到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处。一位在晚上11点加到油的车主告诉我,他在这里排了快1个小时,省了20块钱,感觉就像中彩票一样。这就是开奥迪宝马的人?!这就是生活?!排队加油的车队当中,像奥迪、宝马这样的高档车明显增多。一位奥迪A4车主表示:“说起来一箱油也就省个十几二十块钱,但是现在其他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能省还是省一点好。”
当然,100块拿来坐地铁最耐用。随着油价越涨越高,身边类似“不开车了”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在听说油价又要涨了之后,我的一位朋友当即就去买了一辆自行车,以后还是坐地铁上下班。而如果我们帮他算了一笔账,同样是100块钱交通费的话,确实是坐地铁最划算。家离单位13公里,一天来回开26公里,家里的车百公里油耗8.3升,现在油价涨到6.77元,100元最多能加到15升油,够开6、7天,这还不算停车费。如果打车,那就更不划算了,从市里打车回城郊车费是50元,100元只够打2次车,也就是两天班,不算来回。如果坐公交,家到单位没有直达车,现在的公交车以空调车居多,刷卡是1.6元/次,每天坐4次车,要花6.4元,100元块钱差不多可以上15天班。再来看看坐地铁,每张售价100元,可乘坐30次,同样是可以用15天,但省去了倒公交的步骤。
又据悉燃油附加费或将变两块。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再不调起步价吃不消了,因为出租车司机比私家车主对油价上涨更为敏感。算一下,出租车公司的一名的哥,他的车每天大概跑300公里,按百公里耗油8升计算,一天耗油24升,按93号油每升涨0.25元计算,一天多掏6元,一个月180元,看似不起眼,但一年多掏2160元。
回头再来看欧莱雅旗下品牌化妆品集体涨价,兰蔻、碧欧泉等高档化妆品2011年1月1日起上调价格,此次价格上调涉及多款产品,上调幅度在30元~100元左右,其中一款水份缘柔肤啫喱将从目前的450元上涨至490元,另一款粉底液则从目前的520元上调至620元,与兰蔻同属于欧莱雅集团的碧欧泉也将同步上调零售价。各地商场收到涨价通知,消费者闻风而动提前囤货,不同产品的涨价幅度不一样。那暗藏的是化妆品涨价暗藏阴谋,国内外品牌市场争夺PK战。
欧莱雅回应涨价一说是成本上涨,通货膨胀持续。对于涨价,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强调集团正通过内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和降低不利因素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压力。我们固然认为涨价理由站不住脚,但涨价又在业界预料之中。营销专家认为,高端化妆品的涨价理由站不住脚,因为这些产品本身的溢价空间就很大,成本的涨幅对其不构成绝对影响。但目前,快消品领域涨价声音此起彼伏,化妆品历来喜欢在岁末年初选择涨价,这次的“例行”涨价在业界预料之中。
其实,巴黎欧莱雅等多个牌子涨价的背后是品牌市场争夺PK战。不要被欧莱雅的广告给糊弄了,在国外,美宝莲、玉兰油、巴黎欧莱雅等都只是超市货架上的普通化妆品,没有专柜,没有巨星代言,几乎上不了台面。这些所谓的“大牌”只因为市场做的好,利用国人心理“洋货都是好”大肆吹嘘。因此,欧莱雅化妆品提价,归咎CPI理由受质疑。100ml的女士香水Chanel CoCo,市场售价为1480元,包含17%的增值税215元,30%的消费税380元,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41.6元,总计636.6元,占总价格的43%。其实在中国税收亦无处不在,收了税不会主动告知你,不会让你觉得你是个光荣的纳税人,乱收税之类的更不用提。抵制这些所谓大牌的集体涨价,敛中国人的财这是广大网名的心声。
品牌化妆品涨价体现外资品牌欲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图。因为,中国入世后,国内的化妆品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外资化妆品公司正是利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加速垄断市场、增加获利,进字号品牌大张旗鼓,快速拓展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广告等等,然后又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回来。一线品牌如果同时集体涨价涉嫌协同涨价,虽然目前从表面看不出串通涨价的痕迹,但多个品牌不约而同在同一时间集体涨价,涉嫌协同行为,违反反垄断法,不仅仅是欧莱雅,迪奥、FANCL等外资品牌也加入了这一轮外资品牌涨价的大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化妆品品牌始终不敢在终端贸然提价。外资品牌如此步步紧逼、抢占市场,本土品牌的未来堪忧。
冯晓东 房价涨价 物价 品牌化妆品 农产品 欧莱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