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幽烛微 情深意切
——评梅桑榆《人生的滋味》
文/陆会柱
未读梅桑榆的大著《人生的滋味》之前,原以为不过又是心灵鸡汤式的,抑或大话、水煮之类的媚俗媚世之作。细读之下,才知道是难得的人生散文。篇篇都是杰作,段段皆为精品,其中不少已经公开发表过了。《人生的滋味》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2011年1月出版,全书分为《命运·自强·达观》《亲友·交往·识人》《穷富·苦乐·生活》《儿女·家教·老境》四个专辑,或写人情世态,或谈陈规陋习,或议为人处世,或抒穷达悲欢,如麻辣烫,似怪味豆,像清香茗,品尽人生的滋味,实为人生的大书。
梅桑榆先生是不可忽视的安徽籍作家,他人生坎坷,阅历丰富,更加上他的刻苦自励,笔耕不辍,使得他的散文短小精悍,洞幽烛微,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蔚为大家。
就《人生的滋味》而言,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真学识。文章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涉笔成文,却又不落入掉书袋的窠臼。像《性格不等于命运》,从赫拉克利特“性格就是命运”谈起,谈到张飞、孔明因为刘备的知遇而名垂青史,谈到一代名相吕蒙正的《破窑赋》,更谈到荣格、李白、苏轼的学术人生和艺术人生,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启人心智。二是真文字。一个作家的文字最能体现他的功力,而梅先生正是文字纯熟的高手。先生的文字在雅俗之间,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看似信笔写来,却是自然妥帖,吐纳珠玉,卷舒风云,可谓是晓畅清丽,云霞满纸。三是真见识。梅先生眼光独到,文笔犀利,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而不像有的作家那样小儿科,或故作高深。像《重听〈故乡的云〉》就打破我们庸常的观念,以为故乡永远是休憩的港湾,疗伤的诊所,可实际上那里或许只有荣归故里,可以锦上添花,却少雪中送炭。四是真性情。一般人生类、文化类的散文,特别是学者散文,大多喜欢谈玄论道,大而无当,不见人间烟火。而梅先生的散文却没有这种毛病,相反,他是笔带情感,融注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精神风貌完全寄寓其中,让人倍感亲切而更易引起共鸣。如《下厨》一文,表面上是破除男主外女主内,大丈夫不会下厨的固有观念,实则饱含作者一段辛酸的人生经历,从当年妻子操持米面油盐,当好贤主妇的幸福到家庭变故,自己操持锅碗瓢盆乃至厨艺大长的悲酸,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贯穿全书的或许是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乐观坚强,奋发向上”的精神,于酸甜苦辣之外,我们读到了一颗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博大心灵,令人神往,让人追慕。
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贫乏、人文缺失的社会,更需要像《人生的滋味》这样的好书。特别是广大中学生正处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无论是从提高语文素养还是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人生的滋味》都值得学习与借鉴,相信如入宝山,一定不会空手而归。它不仅给我们以丰富的知识,更教我们以深刻的识见;不仅给我们以晓畅的文字,更教我们巧妙的构思,一定从中获益匪浅。“奇文共欣赏”,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这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