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江结局的五种说法


     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当时的国家局势,外有金人大兵压境,内有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困扰,北宋王朝气息奄奄,如风中之烛。

宣和三年(1121),宋江、方腊两场起义先后被终结。然而北宋王朝元气大伤,难以振作。勉强又支撑了五六年,至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彻底灭亡——在这个过程中,宋江肯定也“贡献”了他的一份力量。

读过《水浒传》的人大致都知道,历史上宋江率三十六人反抗官府,活动于山东、河北、苏北一带,“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很让官府头疼。

有人也曾提出疑问:数万官军对付不了三十六人?这也太夸张了吧!于是有人解释说,“三十六人”应指三十六个头领,每个头领手下还有喽啰若干,加起来也可以成千上万啊。

我倒认为,在起义初,宋江手下大概确实只有三十六人。史书中拿“三十六人”与“官军数万”举,正是通过数字的悬殊,来证明宋江才干过人。

不过在后来的战斗中,义军人数难保不会增加,但也不可能太多——宋江采取的是游击战术,太多也就失去了灵活性,粮草供应也成了问题。

三十六人刚好又是道家“天罡”之数,说着响亮,又颇具传奇色彩。故在口碑流传中,百姓始终记着“三十六”这个数字。早期的水浒故事,好汉人数一直是三十六;直到元代水浒戏,才有了“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说法——“三十六大伙”应有三十六个大头目,“七十二小伙”则有七十二个小头目,加起来刚好一百零八,这应是《水浒传》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开端。

说到宋江的结局,文献中又有不同记载,或说战败投降,或说接受招安,也有说招安后被派去镇压方腊的。细数起来,关于宋江结局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种说法,说宋江“剽掠”山东,势不可挡,州县官吏望风而逃。可是打到沂州却碰上了对手。沂州知州蒋圆率兵挡住宋江去路。宋江没办法,求蒋圆放他一马。蒋圆表面答应,却一再拖延,侦知宋江粮尽,立即发起猛攻。宋江部下大半被歼,余部逃进沂蒙山,后来也被迫投降。

第二种记载,说捕获宋江的是折可存——折可存是位很能打仗的将军,先在西北跟党项人作战,后又转战东南、镇压方腊。得胜回朝后,又奉皇帝亲笔诏书,要他“捕草寇宋江”。一个月后,即将宋江擒获。这段“光荣历史”被记录在折可存的墓志铭中。

顺带说到,折可存是“折家军”的成员之一,“折家军”在宋代与“杨家将”齐名。杨家老令公杨继业的妻子佘太君,本姓“折”(在这里读“蛇”的音),就是折氏家族的成员。到了小说中,以讹传讹,改“折”为“佘”了。——折家姑娘许配杨家郎君,倒也门当户对。

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宋江“转略十郡”,最终打到海州(今天的江苏连云港)。宋江在海边劫掠大船十余只,装上掳获的财物,准备从海路遁走。海州知州张叔夜是个厉害角色,得到情报后,组织了上千敢死队,设下埋伏。等宋江一踏进伏击圈,号令一声,伏兵四起,海边的大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掉。宋江见退路已断,又加上副帅被擒,只好乖乖投降——此事被写进《宋史》,成了权威说法。至于被擒的副帅是不是卢俊义,史书未提,不得而知。

     第四种说法,是宋江主动接受了招安,并带队进京陛见皇上,还举行了耀武扬威的“入城式”。当时有个小官叫李若水,目睹了这一切,写诗说:“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这几句的大意是:皇帝赦罪诏书传来,宋江等三十六人都封了官。进城的队伍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让夹道观看的百姓心惊胆战

李若水在诗中发了一通牢骚,认为朝廷政策出了问题:做强盗的人反而受优待,这不等于鼓励人们造反吗?

还有第五种说法:宋江接受招安后,真的被调到南方去打方腊。宋江被任命为先锋官,最终攻入方腊大本营,还立了战功。然而这跟折可存墓志铭的记录相互矛盾。那里分明说宋江被擒是在方腊被灭之后——莫非宋江在征方腊之后,又遭到朝廷清算吗,这倒跟小说里宋江先征方腊、后遭药酒杀害的描写相吻合。

     总之,有关宋江的历史记载,模糊一团,其说不一。到了元代,有个叫陈泰的诗人路过梁山泊,见九十里湖面上栽满荷花,一片太平气象。听船夫讲,这些荷花是宋江的妻子栽植的。

由此可见,在早期传说中,宋江并不像小说中所写,只是一味“打熬筋骨,不近女色”。他有家有室、富于人情味。他的太太喜爱荷花、擅长经营,想来也是位女中豪侠吧——只是这个宋江远离史实,已是传说中的人物了。

(本博客文章均为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