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上楼”不喜反怨拷问扭曲发展观


“农民上楼”不喜反怨拷问扭曲发展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曲相霏在山东走访调查了日照市、诸城市的9个基层村镇及社区,“还没有碰到不被抱怨的农民上楼、重建”。(20日中国青年报)
 
像城里人一样住楼房,是很多农民曾经向往的生活,在大拆迁、大改造运动中,大家终于可以住进洋楼了,按理说,大家应该高兴才对,何以很多人是那样的不情愿,得政府想尽办法哄、赶、逼,甚至怨声载道?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搬上楼后,没有被搬富了,相反给搬穷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
其实类似的情况不只平度有,也不只山东有,全国其他各地也都大同小异。关键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追求发展时,过多地从自身政绩考虑,过度地依赖土地财政,而忽视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民众更富有、更有幸福感这个大前提,大目标,甚至于不择手段,通过以租代征、强征强拆等方法与民争利,由此引发的矛盾用到血案时有所闻。
不久前,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说,江苏泗洪县龙集镇,为了赶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完成进度,竟然不留任何余地地大搞集中拆迁,将村民房屋统统推倒,致使很多农民在冷天无家可归,甚至只能在猪圈当中勉强的抵御着寒冬。就是一个发展方向严重偏差,为了政绩和乌纱帽,而不顾群众冷暖,甚至不惜剥夺其基本生存条件的典型例证。
我们党一直强调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一些地方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可承受能力的实际,一厢情愿地赶农民上楼,恰恰游离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宗旨,目标、方向错了,方式、方式自然走样,矛盾、纠纷也就不可避免,社会的稳定、和谐当然会受到严重威胁,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受到伤害。
因此,要遏制当下普遍存在的农民被上楼乱象,关键在于发展方向、目的上的拨乱反正,通过发展模式转型、考核机制转变、强化法治约束等多种途径,切实将地方官员的执政理念矫正到为民、利民、爱民轨道上来,真正按照农民的意愿,从保障农民的利益出发,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升幸福感,才能得到农民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