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公民的社会权利:居住权与资产拥有权
去年以来,我一直强调,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世界人权宣言》说:“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这里讲的居住权不仅仅是一个有房子住的问题,还包括了迁徙,也就是我们说的流动。外来人口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你也是广州市的一个市民,你的这种迁徙居住权从国际惯例看,应该是受到保护的。《世界人权宣言》也宣布:“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任何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就是说资产拥有权其实在《世界人权宣言》当中也是得到保障的。这个宣言我们国家是已经签了字的。
在十七大报告里面,我们当时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在住房方面,只提了“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07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经济适用房不好。另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什么呢?当然有股票,有国家的债券,有银行的储蓄等等,这叫金融资产。但是,对一般老百姓而言,最实际的财产性收入可能还是房产。
最近出台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说要“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居民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在住房方面下的决心越来越大。
2.有恒产者有恒心
最近几年,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中产阶级”一词。“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有一个说法: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橄榄的顶上是富裕阶层,最下面的我们叫贫困阶层,中间60%左右应该是中产阶级,20%是蓝领工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蓝领工人应该逐步减少,而白领则应该越来越多。中产阶级从事专业性、管理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在发达国家当中他们占到人口的大多数,占到60%甚至到70%、80%。
身为中产阶级,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被认为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所以中产是一个社会的主流。在一些国家,对中产的认同度就非常高,像日本,你到街上去问,他只要有一个职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有房子住,基本上都认为自己是中产。你到印度去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不说自己是中产会觉得很丢脸。有一个统计,印度有9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有口饭吃就是中产了,他们的标准很低。
我们国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我们谈的是中等收入阶层,没有讲中产阶级。我写过一篇文章讲中产的,去年《人民日报》给登出来了。也就是说“中产”这个词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等收入阶层和中产阶层有什么差别呢?这个差别就是财产。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关于做人的道理,有稳固产业的人才会有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而没有稳固产业的人就不会有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所以,有没有资产,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来讲意义是不同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美国社会学家迈克尔·谢若登,他写了一本书叫《资产与穷人》,他说:“收入可以满足人们短期的基本需求,但它无法改善长期的状况,无法实现人们对发展的本质需求,所以要达到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不能只依赖于收入的维持,还要依靠资产的建设和积累,资产建设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政府的政策为政策对象启动资产的积累。”他把这个主意告诉了克林顿,克林顿很赞成,但是克林顿行为不端,最后下台了,没能实现。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要帮助穷人的话,光给他钱还不够,你要让他建立起自己的资产,他有了资产就会对生活有信心,一切就会改变。没有资产的人,他是随波逐流的,他不去想很多的问题。美国有很多的穷人,他就想着,我挣到一个星期的饭钱,就不干活了,玩去了。然后钱花得差不多了,才又去打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出生在穷人聚居的贫民区,他看到他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都这样过日子,所以他也就这样过日子。
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没有一份像样的资产的话,社会心理是会非常扭曲的。所以,中产阶级跟中等收入者的区别就在于要有资产,这个资产包括储蓄,包括债券,也包括股票这些金融的资产。当然,更重要的是不动产,不动产就是我们的住房。其实这个问题应该是在1200多年前,杜甫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就写过。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要讲究“安居乐业”,安居是放在乐业前面的,甚至可以说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等的胸怀!只要天下的人能住得上房子,我就算是冻死了也安心。我们的一些官员和专家,怎到现在反而没有这种胸怀了呢?
3.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经验
给大家讲一个李光耀的故事,有一次台风袭击新加坡,李光耀开着车出去视察。那个时候是60年代,街上的小店小铺还很多,一般打烊后都是上门板。但是台风一来,把搁在家门口的门板给刮走了。李光耀就看到一个店主就豁着命去追那个门板,狂奔100多米总算把那个门板给捡回来了。看着这个男子高高兴兴的扛着门板往回走,李光耀不由得感叹,老百姓为了一块门板都如此的拼命,要是我们这个党能够给新加坡的居民一人一套房子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就有了一条政策,叫“居者有其屋”。我们在短时间内也提过这个口号,但是后来改为“居有其所。”往后退了。
现在全世界住房政策最好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有“组屋”,政府建房,平价卖给老百姓。据说,现在所有的人都有了第一套房子,已经开始第二循环,让大家买第二套房子。买第二套房子做什么呢?因为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第二套房子老百姓可以出租,这是一个生计,而且是一个长远的可持续的生计。对老百姓来讲,就有了一笔可以世代相传的稳定收入。
我们不要把住房权仅仅看成是“居有其所”,我觉得后面还是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在里面。为什么说住房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呢?建国60周年的时候我再看《毛泽东选集》。当时也在思考这个住房政策的问题,后来有一个发现,毛泽东在大革命的时候,也就是说国共合作和北伐的那个时候,毛泽东在农民讲习所,他对中农采取的是揶揄和嘲讽的态度,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对中农漫画式的描写。但是,后来到了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写的文章就讲要扶持中农,尤其是在革命中分得田地的中农,要使他们成为苏区建设的主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变化?
再想一想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国民党有800万大军,为什么被打败了呢?大家都知道,是翻身农民推着独轮车把解放军送过长江的,送到全中国的。为什么农民这么拥护共产党?这么支持解放军?原因是共产党给农民分房分地搞土改了,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才这么做的。
再说改革开放,搞包产到户,农民虽然还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有了土地的使用权,跟过去集体生产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从这里面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来,上面所说的这几个时刻,都是共产党非常辉煌的时候,那么这个辉煌实际上是建立在使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资产的基础上。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财产,从无产者变成了有产者,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和改革,所以这个时候中国的革命就往前进,中国的建设也往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住房问题是个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资产的问题,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政府把住房问题解决好了,就一定会得民心。(未完待续)
中国的住房问题与住房社会政策——在广州岭南大讲堂的演讲(3)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