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观感
■张鲜堂
1月11日晚,在演绎过《茶馆》的首都剧场,“美国访问者领导计划”中国学友会(简称IV)组织我们部分学友观看了由IV学友刘铁钢担纲制作人,国家话剧院推出的经典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这是一部中国文化舞台上久违了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已在全国巡演五十多场,即将赴美国百老汇演出。剧情以一个高干家庭为主线,充分演绎了腐败的防不胜防与反腐败斗争何其艰难的中国式大问题。剧中的那位老革命家很自信自己家里不会发生腐败,然而腐败就在他的身边发生了。背叛与拯救,怀疑与求证将这个老革命的信念差点撕裂。
该剧的令人叫绝,不仅在于对当下中国腐败现实的大胆直白,更在于那位老革命在亲情与信念之间的挣扎与长叹。李长春在看过该剧后评价说:“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话剧”。
纵观中国近些年的一些主旋律文艺作品,少有针砭时弊之作。创作者似乎都在有意回避现实,以为讲主旋律就不能揭示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认识误区。要知道,批判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讽刺才是幽默的逻辑原点。没有冲突哪有高潮,回避负面何来正面。在娱乐低俗充斥舞台与荧幕的时代,不少中国人麻木得早已不知何为高雅,何为严肃,何为思想。《这是最后的斗争》无疑把观者掩耳的手拉开了,将蒙眼的黑布扯了下来。看看吧,同为一家人,同为姐妹,为何战争年代寄养在农村的大姐就该清贫,而生在城市的兄弟就该富贵。如果这是革命的结果,难免让人怀疑革命的初衷。这不仅是剧中那位老革命的痛苦所在,也是当年黄炎培关于“周期律”的延安拷问。
GDP不是幸福指数,和谐也不是腐败的遮羞布。反腐败绝不是最后的斗争,而是永恒的斗争。
正如该剧导演所说,“一台戏不能解决大社会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能在戏台上将大社会问题喊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看来,这个剧组真不简单。
借用诗人舒羽的一句诗:黑色是最彻底的奢华,就像沉默是最深的呼喊!(载:《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