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生子儿:炒疙瘩和麻什


     

 

   炒疙瘩是老北京传统小吃,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炒疙瘩过去是引车卖浆者喜欢,苦哈哈的果腹美味。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炒疙瘩煮炒兼用,颜色焦黄,配以时令蔬菜,选料考究,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已经进入高档次的北京风味馆子。

其实老北京炒疙瘩还有个兄长在陕西,那就是麻什,无论是选料搭配做法还是烹调口味上都和炒疙瘩相似度极高,真像一对双生子儿,当然从历史上看麻什的年龄要远远超过炒疙瘩。

  咱先看炒疙瘩的做法:

   面粉加水加点盐和成面团,盖布醒半小时,醒好的面团擀成0.5-1cm厚的面片;再由面片改刀成1cm左右的条。面板上撒上面,面条搓圆切小段,就可以下锅煮了。煮好了烧好油锅,面疙瘩过完凉水就和配料一起爆炒吧。

   这是北京的炒疙瘩做法,再来看陕西的麻什。

   麻什(什音shi,也被称作麻食,麻什子猫耳朵等)是地道的陕西关中小吃,形状如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

   麻什怎么做呢?前期是和和炒疙瘩完全一样的做法,先和面,擀成1cm左右厚的面饼,再切成1cm宽的面条,切好的条用手在案板上稍微滚成圆柱;再切成小面丁。接下来就和炒疙瘩略有差别了,在案板上撒面粉,用大拇指在面丁上轻微摁一下,顺着手劲再轻轻一搓,面就会卷起来,像一个猫耳朵的样子,一个麻什就成型了。

   吃法上也稍有不同,麻什可以炒也可以烩。炒的方法和炒疙瘩一样,下水煮熟过凉水架油锅炒,这叫炒麻什;不想吃炒的就和做臊子面差不离,先煮麻什,再把配菜倒入麻什中,一锅烩,这就叫烩麻什。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电影《教父》第三部中,还有几个搓麻什的镜头,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看看这做法这长相,是不是一对双生子儿?华北平原关中平原,都特别适合小麦生长,面粉的各种特性在这两地的小吃中都发挥到了极限。炒疙瘩也好,麻什也好,看着都不甚精细的粗糙饭食,却能在民间流传很久,这说明过去,老百姓的吃食不管东南西北,都图得舒坦可口。

   这就像普通的中国北方人民,质朴到有些粗线条,却有着小麦粉一样的韧性,打不倒踩不扁,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代,大白菜过冬的日子也能变着法把白菜渍成酸菜做成辣白菜、晒成菜干,有滋有味的过下去。

   现在无论是炒疙瘩还是麻什,都已经脱离了苦哈哈的定位,在小吃街,在风味馆子占有一席之地,外地人吃个风味,本地人吃个回忆,老人忆苦思甜,年轻小把戏吃个新鲜好奇。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就像这疙瘩和麻什的配料一样,春红柳绿,越搭配越鲜亮,越炒越焦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