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让设计师和市场用一个频道说话


【本文刊载于《创意世界》2011年1月号】

  虽然不是周末,北京798当代艺术区依然熙熙攘攘,游客甚多。我们此行拜访的ACF是中国一家品牌家居设计公司,其店面就落户在798。走进ACF的第一感觉是这里陈列的家居设计产品新颖而独特,空间的设计和家具的摆放非常讲究,来到这里的顾客总会逗留好一阵子才离开,因为每一件产品都值得花心思去品味。ACF在国内原创设计界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支力量。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与ACF的设计总监王昕碰过几次面,但都没有机会深聊。在这个深冬的午后,萧肃和清冷的气氛,瞬间被王昕的热情和理想打破了。

  张丹:在设计圈儿里,您是少有的不是设计专业出身的人之一,什么机缘让您进入这一行的?

  王昕:追溯起来,最初可能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我爸是书法家和篆刻家。我从小喜欢画画,一直画到初中。考大学时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都是父母拿主意来定,就报了自动化专业。但是毕业之后发现兴趣点不在这,倒是阴差阳错地进入建材行业,这个行业和设计打交道比较多,我对设计也很感兴趣,这么多年来也挺享受这个过程。

  张丹:2000年您与合伙人丁宁一起成立了家居设计公司,取名ACF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吗?

  王昕:ACF 的风格集合了美的元素(Aesthetic),文化元素(Culture)及功能元素(Functionality),代表了我们设计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ACF这3个字母浓缩了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生活和需求进行重新定义及超越。我们对每一件产品的推出都经过最本质的思考,也就是,我们的设计师要表达什么?ACF的产品是对设计、手工和质量以及生活态度的独特阐释,是对新与老、经典与创新、西方与东方结合后重新的定义。

  张丹: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想创一个品牌?

  王昕:其实2000年创业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踏踏实实做一些家具工程,慢慢地越做越大。但同时也发现我们的工艺和设计跟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很多设计的原则和标准都是由国外来定,我就想自己来做原创设计,自己来定标准。严格来说,我们是从2007年开始进行原创设计的探索。2007年,我和李大齐开创设计组合,后来吸纳更多的设计师一起合作。由于我们和设计师合作了这么多年,大家对我们还是比较信任的。我们一说这事,响应的人就比较多,所以陆陆续续地签了一些比较好的设计师,开始一步步地往原创设计方向努力。

  张丹:现在你们签约的设计师有多少?在筛选设计师的时候有什么标准?

  王昕:有十多位。我觉得现在大伙有一个误区,觉得签得越多越好。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符合你的需求,能够真正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的人才是我们需要的设计师。双方合作,其实最重要的是互相认可,才有可能开展合作。与ACF合作的设计师来自英国、台湾、委内瑞拉、北京等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包括著名的建筑师Antonio Picando (安东),以及英国装置及数码摄影艺术家 Tony Brown等等。国内家具产品设计起步时间不长,我们也在不断地筛选过程中选择最适合我们的设计团队。

  张丹:在您看来,具有商业价值的设计师,身上通常有哪些特质?

  王昕:我觉得他首先要对材料、结构、工艺很了解。其次,对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第三,要听进去不同的意见,执着但不固执。最后还有一点,得有坚定的信念,要坚信这事能成。

  张丹:在这些设计师里,您比较满意的能举例说说吗?

  王昕:李大齐的东西不错,这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反馈比较好。比如说他的刺桌,实际上工艺难度是比较高的,模具的费用也很高,我们没有冒然投入,先做了样品听大家的反馈意见,之后再投入模具进行生产。

  张丹:做一个产品的周期大概会是多长?

  王昕:不一定,具体情况得具体来说。一件产品不可能刚开始就做到百分之百完美,还需要有一个反复修整的过程。即便是投放市场之后,还会从颜色、细节等各方面去调整和改动。

  张丹:为设计产品开模具的费用很高吗?

  王昕:这得看是什么产品。有的费用不算很高,小的塑料模具,几千块钱就可以开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做的最贵的模具是刺桌,光一条腿的模具就花了20万。这款设计是根据玫瑰花刺的形态做的,我们追求的是细节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品牌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和关键点。我们在家具的研发方面,投入还是挺大的。我们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再进行二次开发,弥补最初的设计缺陷。

  张丹:既然签约了设计师,为什么还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

  王昕:我们的研发中心是自己真正在做原创设计的,我们的签约设计师做出来的只是设计图纸,真正的产品还需要研发中心拆成可以生产的图纸,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新材料、新工艺等等。研发中心还有一个任务是找其他合适的工厂,来配合我们的产品生产。不过,我们和国外一比,还是差距太大。我看过一个国外品牌研发中心的视频录像,很受触动。比如他们需要设计一把剪子,会从人手的骨骼模型开始,研究你的受力习惯,检测你的受重,怎么拿才符合人体习惯等等,然后做出很多类型的把手进行筛选测试,最后才出来成型的最适合的产品。可能你50岁或者70岁,可能你是个女人,没有什么力气,但都可以拿得动这个剪子。如果这叫研发中心,我们还差得太远。

  张丹:你们的客户主要哪些?

  王昕:我们的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工程项目,一是原创设计产品的零售。工程项目以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为主,主要跟他们合作完成一些酒店、会所、办公室场所等项目。至于我们的产品设计,面向的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价格也是很多人可以接受的。当然,其中有些设计感比较强的产品,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区分,面向中高层人士更多一些。

  张丹:您对目前国内设计界怎么看?

  王昕:最大的问题是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和市场脱节。很多消费者选来选去选不出合适的商品。你能说他没有需要吗?他肯定有,但他找不到合适的。现在这么多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但又有这么多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师,什么原因?还是因为设计师和企业、市场不在一个频道上。设计师觉得企业的需求没有体现设计感,而企业觉得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市场需求。我们要做的是,让设计师和市场真正结合起来。

  张丹:现在设计很热,但据我所知,目前真正挣到钱的还不多。

  王昕:没错,包括我们现在做原创设计这块也刚刚起步,还没赚到钱。其实,目前国内做原创设计的来来回回就这么十几二十个人,还不是一个太大的群体。这个行业目前还没有成功、成熟的参考模式,还没有太多人获得了很好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回报,大伙都还在摸索中。我们也在思考,这种状况到底怎样改善?我认为,想靠单一产品进入市场渠道,是比较难的,我们也在尝试走系列化的路线。

  张丹:怎么系列法儿?

  王昕:我们将来和设计师合作的都是成套的产品,比如一整套的卧室系列、客厅系列、餐厅系列等等,因为只靠单品走销售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从店面反馈中也发现,顾客不是不喜欢某些产品,而是他不知道怎么搭配。以后我们的产品系列有可能是根据设计师系列来划分的。大家大概知道哪个设计师擅长什么风格,喜欢这种风格的话,就可以找这个设计师做的系列产品。

  张丹:您觉得和别的设计公司相比较,ACF自身的优势在哪里?

  王昕:我们是做企业出身的,跟一般的设计公司的程序正好相反,设计公司大部分是设计师出身,自己做设计,跑工厂,打样,然后开发渠道销售。我们是刚开始就做销售,然后再反过来做生产,最后才做设计。这条路我们相对已经走顺了,不会为了生产去发愁。很多设计师设计出来以后产品打样是个问题,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宣传销售。对ACF来讲,这些都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前期的设计不根据市场去走,是很难走下去的,我们会更精细地去找那个点,寻求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张丹:2010年的米兰展听说你们也参加了,什么感受?

  王昕:我们拿自己的资料在会场上有选择性地拜访,受到一些知名品牌的关注。他们遇到我们也挺兴奋的,说以前的展览中从来没有看到过中国的设计产品。对我们很尊重,带着我们挨个去参观、拍照,甚至邀约我们去他们的办公室参观。我觉得你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通过米兰的展会我们结识了一些国外的设计师,其中有的已经成为我们的签约设计师。所以这次的收获特别大,我们开始真正地和国外的产品设计师坐下来交流,谈实质性的话题,不像以前好像是光为了看展会而去的。

  张丹:您对中国设计和国外差距怎么看?

  王昕:差距太大。去之前,我觉得我们这帮参展的人是中国设计业中最棒的一群,最初的确是带着这种感觉去的,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实际上我们还停留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

  张丹:能不能具体一点儿?

  王昕:比如我们还在做一些吸引眼球的设计,“语不惊人死不休”,但那是人家做设计的初级阶段,他们看问题已经是另外一个高度了。家居设计应该是体现更多内涵的东西。他们问我们为什么不做中式的家具?说中国的家具那么美,西方的家具设计很多结构都在向中国家具学习。

  张丹:在设计理念上我们与西方有什么不同吗?

  王昕:我们国内现在“原创”二字很盛行,你在西方跟他们谈原创,他们会问,什么叫原创?我们没有“原创”这个概念,我们都是自己做的设计,不会抄袭别人的东西。原创的概念哪来的?是根据仿冒来的。原创在咱们这里是一个卖点,在西方是基础,是必须具备的。

  张丹: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王昕:首先我们第一个目标是盈利,现在这个行业不盈利,为什么不盈利?肯定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点。我们从盈利开始,慢慢地去逐步解决各个问题。盈利的办法就是真正去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不能说我是原创的,所以我就应该贵,现在能单纯为原创买单的还是不多的。

  张丹:什么时候能盈利,有个时间表吗?

  王昕:说实话,我们通过工程项目的支撑来做原创设计,现在也不亏钱。但是不亏钱不是目标,还是希望发展得更好。真正能够盈利,我觉得还需要资本市场的进入,达到一定规模才有盈利的可能。行业本身没有问题,盈利应该是早晚的事情。

  张丹:作为设计师又是管理者,您如何看待两个角色?

  王昕: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以后会少做点设计师的工作,多做点管理者的工作。因为,一旦你设计做得多了,思维角度会变,如果只从设计师的角度去看待事情,那就麻烦了。设计师一般关注的是本身个性的发挥,关注市场会比较少。比如2009年,很多人说我们是做艺术家具的,让我很吃惊,这跟我的想法正好相反,我们想做的东西是普通大众也能够接受的产品。这就跟我的个人偏好有关系了,往往是因为我看见某个东西喜欢想去做它,受个人的因素影响比较多,有点偏向艺术的方向去走了,容易把道给大伙带歪了,所以我将来会少做点设计,多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张丹:那您有没有一套检测市场的方法?

  王昕:有,但目前还不完善。我们以后会建立一套评价系统,会有不同的人来给设计产品做评价。不过,这样的系统挺难订出来的,因为大伙都有自己的主观因素在里边。国外的设计品牌比较成熟,但他们真正把握住自己的方向,也得花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也是不断在变化中最后才找到自己的路。其实,找方向的问题,是任何企业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不过,我们目前的风格还是比较明确的,就做现代的风格。然后,在这个现代、简约、时尚的风格里,我们再去细分各种风格的产品。

  张丹:你们正在做的,是新兴的、前景广阔的事业,但是现在得坚持。

  王昕:国外的设计品牌是经过好几代人积累的,所以有很多沉淀,我们才刚开始,路还远着呢。但是我们有信心,要让中国的家居设计品牌走向国际,相信这一天是可以期待的。

  录音整理: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