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杨箕村的土地出让,我看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看待城中村改造之中容积率高的观点:
一个持否定的观点来自暨南大学的著名城市管理专家胡刚教授,他在《高容积率城中村改造模式不可持续》一文中认为:“(杨箕村)6.18的容积率创造了广州城中村公开出让土地的纪录,猎德村改造的时候容积率是5.2,林和村改造容积率为6.21,现在杨箕村是6.18,可以说高容积率已成广州城中村改造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否可行,值得怀疑。”
另一个持肯定的观点来自著名房地产专家韩世同先生,他在《富力同时参与开发改造广州两村两城》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认为这样的地段6.18的容积率并不算太高。无论是林和村改造还是杨箕村改造,人们都只关注容积率这一个单一指标,却对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并不关注,我认为这样会造成误解和误导。其实,只有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也高才会出现人们所担心的‘立体城中村’。”
为什么对待同样的数据,却有如此大相径庭的观点呢?
胡教授主要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诠释这个问题,他在该文写道:“超高容积率,给城市带来人流、车流的高度集中,城市环境容量超负荷,市政基础设施难于承受,城市面貌受损,灾害发生时人流难以疏散等等弊端。”
韩专家则更多地从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环境改善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在该文认为:“建筑密度低、容积率高则应该是我们城市改造和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据我所知,目前广州大多数城中村原来的建筑密度是很高的,达到60-70%左右,而容积率却不是很高;而现在杨箕村的建筑规划要求则是建筑密度为33.7%、容积率为6.18。”也就是说,即使容积率有所提高,但建筑密度大幅下降,留出适当的绿化空间,也是可行的方案。
这两种观点,一个注重未来,具有前瞻性,一个正视历史,具有现实性,同样具有代表性。我在这里借二位专家教授的东风,再表达一个观点,当然,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空中楼阁”,只有幻想性:广州的许多城中村其实是古村落,有的繁衍生息了上千年的历史,有很深的农村的而非城市的岭南文化积淀和广府民俗基础,如果这些文化元素都随城中村改造的拆迁一道香灰烟灭,都随城中村建设的滞满而无所立足的话,我们将对不起子孙后代,我们的建设将难以承受历史的检验。
我在这里挑出这个矛盾不是为了制造争端,而且胡刚、韩世同二人均是我熟悉和尊重的专家教授,更没有理由挑起二人的论战。然而今年广州大约计划改造20条城中村,如果胡、韩二位专家教授对此有更深入的阐述和更成熟的观点,或者由此而抛砖引玉,让业界的更多专家学者关注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业界对这个问题如果能拿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对于政府未来的城中村规划,也可给予有益的参考。当然,所谓的争论,应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