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入法不靠谱
作者:刘植荣
导读:在“空巢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背景下,新修订老年法规定拟立法“常回家看看”。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作为法律,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且法律范畴的归于法律,道德范畴的归于道德,这是不可混淆的。
据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此次修订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把歌曲“常回家看看”唱成法律。
调节家庭成员之间一般关系的法律属于私法,私法强调的是法律主体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性,不能用公共权威来干预私人领域的生活。
多给老年人一些精神慰藉,增强年轻人的孝心,本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则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越俎代庖。试图用法律调节道德范畴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一定能给老人带去精神慰藉,反倒可能使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流为形式。
孝心属于意识范畴,家庭生活多姿多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家庭甚至不同的人对孝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绝不能用法律禁锢家庭生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父母要求儿女尽孝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父母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有的父母则希望儿女在外安心工作,干好事业,少回家。
笔者父母就不希望笔者常回家。一次我问母亲:“妈,我在外面你想不想我?”母亲答道:“只要你在外面一切都好,我就不想了。”我又问:“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你希望我常回家看看吗?”母亲说:“我让你常回家,你还怎能专心干自己的事业呢?‘常回家看看’那是闲人的事情,是糊涂母亲的愿望。你在外面做好工作,几年不回我也高兴;你在外面一事无成,常回家反倒让我堵心。”
中国父母的优秀品德集中表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希望孩子早日离开他们远走高飞,这是最无私的爱。父母如果不考虑子女的工作、时间和经济能力,一味要求他们常回家看望,那是糊涂父母,这样的父母有,但绝对是极少数。
把“常回家看看”的诉求写入法律,可能会破坏绝大多数家庭业已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可能会妨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不但年轻人难以接受,也会使老年人感到不安。
克拉玛依 “白雪飘飘”网友说:“我们家住在新疆,孩子在北京工作,来回9000公里,路途要6天,让孩子常回家看看,那不是要孩子的命吗!所以,我觉得父母也可抽空去看看孩子,不一定非要孩子回家。”
山东的孙大妈也说:“儿子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回家,但时常托人给我带些东西,我们不能因为儿子工作忙不回家就告他不孝。”
在中国历史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毛泽东在1959年才第一次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冲,周恩来12岁离开老家淮安后一直未返故里,我们能说这些伟人不孝吗?
况且,“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该如何界定呢?一天一次?还是一个星期一次?抑或一个月一次?一年一次?如果子女与老人同楼居住,一天一次也不过分;如果赡养人在国外打工,一年一次也难做到。
笔者过去在部队工作,按军官服役条例四年一次探父母假,要是每年回家看望父母,那就违犯了军规。可见,“常回家看看”入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也与国家颁布的其他一些法律规定相抵触,让人无所适从。
从可操作性来看,更是不切实际。对于在私营企业打工的人来说,他们假期少得可怜,怎能常回家看望老人?除非用人单位每月给员工放几天带薪看望父母假。光有时间还不行,路费呢?对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来说,一个月一千来元的工资,除去吃住所剩无几,哪儿来钱常回家? 有钱也不能解决问题,车票不好买(尤其是法定休息的节假日),买不到车票几千公里怎么回家?
可以看出,要想用法律规定“常回家看看”,那这个问题就成了社会责任,国家必须在时间、路费、交通和个人发展机会上给公民提供保障。欧美等国家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没有“常回家看看”的规定,而是规定国家扶养老人的义务,国家要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为老年人免费治病,为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
我赞赏上饶市“联星”网友的态度:“我不赞成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能回就回,只愿他们过得好点儿。当然,在我寿终时要尽可能回来,把我的骨灰撒了,不要立坟,不必每年奔波回来扫墓,心里有个念想就成。”(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1年1月17日第08版,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irong)
当当网订购《85的人应该涨工资》 卓越亚马逊订购《85的人应该涨工资》
我在非洲搞拆迁:非洲人不懂什么是“强拆”
刘植荣接受党媒《学习月刊》记者史明专访:民生就是百姓的钱袋子
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立审视——马向平教授评《85的人应该涨工资》
没有自由,就没有真理
国家应尽快出台《工资法》
征收动物福利税,你同意吗?
提高全民福利会养懒汉吗?
看看外国的社会福利:穷人优先
美国超市不少商品价格比中国低
美国德州看房记:近500平米大房只要24.8万美元
论高房价的十大罪状
征收房产税合法吗
莫把免死作为贪官的“福利”
工会没力量,集体协商是扯淡
个税按照家庭计征是科学发展观
看国外的工资分配:公务员不如工人工资高
你是纳税人吗?
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详解
中国个税制度落后美国100年——美国个税制度评介及启示
刘植荣接受东方早报·理财一周记者专访:解决收入分配不公迫在眉睫
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与借鉴
工作量是公务员的三倍:用工荒源于用工狠
央企高管60万薪酬高不高?
刘植荣接受《北京晨报》专访:“高薪养廉”是个误区
新加坡的廉并非高薪所养
美国法律规定公务员工资必须低于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