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中国的“事实经济”


客观看待中国的“事实经济”

 

 

人们的天性中总是会有些不大良好的习惯,从众性的心里是其中之一。而无数事实一次次的证明到;有时即便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正因如此,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连我们自己都解释不清楚原由的失败。在人类的文明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对辩证存在着的。在这个前提下,就决定了我们在看待某一事物或是问题时,所应具备的思维逻辑必须是有所贯通叠加以及相互关联的。对于任何事物,如果只是去看它单独的一面,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负责任的、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荒诞行为。当我们遇到与自己戚戚相关的问题时,应习惯去进行一种与事实有关联的独立思考,否则我们永远都很难看清真正的事实与窗外的世界。

由于经济危机的关系,近三年全世界都在共同做着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收”与“缩”!进入2010年后我们的经济状况可以说比较糟糕;居高不下的房价、疯狂暴涨的物价、等众多与民生相关的经济类问题日益凸显,而与之相对应着的,则是我们那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居民人均收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后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人们对于经济类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切程度,CPI\GDP\M1等经济类符号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所在。而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人们所认为的一些主流观点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典型认知性错误;我们几乎将一切的罪过都无条件的加在了通货膨胀这个诱因之上。买不起房子是、养不起孩子是、财富蒸发是、吃不起优质的食物也是,等等!

在通胀问题开始逐渐显露的阶段,各类身份的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因为什么,在主流舆论上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统一。先是对量化宽松的总体经济政策的批评与声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使人恍然觉得如果你不对此类问题也骂上几句的话,那么你连个中国人都不配当。此后稍晚一些时,“流动性”又成为了人们群起而攻之,并歇斯底里向其咆哮的对象!其实如果能够冷静下来进行思考的话,不难发现这些观点与认识其实是挺可笑!有些嘴上长疮成天竟是说些、抱怨、诅咒、这类观点的人,当你在所谓的舞台中声情并茂的表演之时,有没有想过另一层面的一些问题;请问,近十几年中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是什么?在问,你们难道连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所要呈现的周期特性以及次序替换的基础原理与逻辑都不曾了解过吗?通过对这类人的观察,我发现很多时候事实上连自己都说不清楚他们所散播的那些抱怨与指责究竟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另外的一些人,实际上连独立的观点都不具备,只是在跟着所谓的潮流堂而皇之的抄袭题材、溜须拍马,混淆视听。在这个群体的人中,不乏一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与“达官显贵”,他们共同拥有着十分默契统一的特征;一双忧郁的眼睛、一副凝固了的表情、时不时的扼腕的叹息、最后加上一段慷慨激昂的陈词。

实际上人们有着不同的意见与观点或是对待事物之时怀着一个批判的心,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之前所怀着的是一些过于明显的比较下作目的,或是根本就并不具备极强的专业性的话,那么所给出的只能是学术垃圾。而在这类的垃圾观点中我最烦的就是有些“名人”动不动就总是把美国呀、日本呀、的一些历史以及与我们相比较下所形成的某些差异,直接按在我们的脑袋上胡乱编排着的说事。尽管你的表演天赋在强,但这样的观点只要略微研究下,是根本罩不住的。首先,最重要的前提是;中、美、日、三国的社会体制是不同的,经济的发展轨迹与阶段也是不同的。其次;所组成三国总体经济的实际元素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可以包括文化、历史、等诸多所客观存在着的成百上千种的差异。在其次;所谓的“历史”其实际的用途与性质是让人们拿来回忆、品鉴、与警示的,而绝非是永恒的指导性。更何况有些东西已经拉开了很长的时间,更何况这又是三个数隔千里的国家呢?所以说以后这类的话不管是谁都应该少说点,说的越多实际上越是暴露智商先天不足的缺陷,与毫无公众责任感的品质。在搞一些相对学术性质的事情时,理论基础与信息积累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所有一切的前提都绝不能脱离客观与实际上的条件。

造成宏观经济萎缩以及高房价、高物价的因素有很多种,通胀只是其体现的一种方式。过多的流动性以及低利率所带来的刺激,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产生高通胀的一种催化物,而并非根源。否则的话,难道你是在认为;只要将利率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并收回足够的流动性、那么一切我们所不希望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全部解决了吗?我想只要是一个智商不存在先天障碍的人,冷静下来客观的想想,难道你不觉得这简直太离奇了吗?提高利率和收缩流动性实际上只是问题的一个面,而绝非全部。对于利率以及流动性的认识,也同样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在实际的操作中,提高利率和收缩流动性的确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这绝不是唯一需要我们去做的,更加不是我们只能做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即便是需求执行紧缩性政策,但上调利率、准备金率、等手段也不见得就一定会对通胀或是说物价形成实质的压制作用。甚至当一些实际条件并不是很恰当的时候,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


在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全球贸易的形式、信息扩散的速度、实体经济的功能性以及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相互依存以及影响的程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就一句话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远了不用说,仅仅在十年之前,即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也是绝对描绘不出短短十年后我们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些理论上原本的经典,在现实这种错综复杂的因素面前并不一定站得住脚!对于为什么会以这个角度去考虑该问题的原因,其实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里提醒几条很容易被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一;高通胀、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等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刚开始出现的。也就是说这并不存在什么突然性。第二;为了缓解这些压力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政府所采取上调准备金、利率、回收流动性的宏观宏观经济政策,也并不是现在才刚刚开始着手去做,更不是还尚处于未形成任何事实结果的初始阶段。第三;如果所有问题都真的只是归结于通胀、归结于流动性过剩、归结于低利率等刺激政策的话,我们这一连几次的加息以及已经累计高达19%的准备金比例为什么迟迟解决不了问题呢?虽然有些事情谁都不愿意发生,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压力以及问题,事实上也在同步的日趋严重。这难道还不能够说明一些什么吗?泡泡绝不是一下就可以被吹起来的,吹泡泡的“人”心里也很清楚一点“吹的越大将来所要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同样,所有人也都清楚,泡泡总有一天必将发生破裂的这一必然事实。所以,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是谁在吹泡泡、吹的又有多大、材料是肥皂水还是洗衣液、更加不是去责难吹泡泡的人究竟有多愚蠢。除此,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另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只要是有经济活动,那么,必然会有泡沫,通胀在经济活动中的存在绝不是偶然,而是常态。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人或是国家来说,从吹起到破裂的这一过程也是必然的,并且从未间断。一个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泡泡被不断吹起,然后在一个接一个的不断破裂与幻灭的过程。专业点形容这叫“周期性”,通俗些的话也可以将其形容为“轮回”!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任何一个经济体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上升增长,而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的过程,也都会有一个度,这个度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临界点”!我个认为,本段落的所有内容实际上都是一些非常明显、非常简单的逻辑,任何人只要你愿意将头脑略微的清醒一点,就绝不难理解。


说到19%的准备金率,我在问几个问题;第一;那些现在仍旧鼓足了劲一味的只谈加息、只谈收缩的家伙,请睁开你们那双“大近视眼”看看现代金融史上有几个经济体如我们一样长的如此畸形?第二;按最新统计数据中所体现的每提升0.5%的准备金率相当于冻结3500亿资金的比例去计算的话,请动动你们那双“六指的手”算算从08年1月份的14.5%开始算起,直到现在的19%,在这一轮准备金率上调的程中,短短的三年累计改动准备金比率的次数高达16次,并且绝大多数是进行上调。那么如果按此计算的话,三年中仅理论上就已经冻结掉了多少流动性呢?而如果要更深入些的话,甚至可以从04年4月份开始计算,那时的基础准备金率为7%,累计调整的次数则是惊人的29次。那么这又将以为着冻结掉了多少流动性呢?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其具体数值算的分毫不差,大体有个轮廓就可以了,然在我们在将这个大体的轮廓与08年所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所投放的总计4万亿元的流动性刺激政策在数值上进行直接的加减。我想当讲到这一步时,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寒毛竖立掌心出汗的感觉。仅此项上所形成的资产对冲率,难道不够可怕吗?说到这里我声明一下,我之所以用4万亿的刺激内需方案做为比照对象,是为了让这个问题可以在任何一位普通人的眼中都会显得更为具体、更为清晰一些,仅此而已。如果您按照我说的这个思路进行下简单的推算,得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的话,我想就算是单单只从字面上去看的话,其所蕴含的内容也能够得到非常发散的思维与逻辑的引申了。请注意的是,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计算仅仅是按照字面意义所进行的,如果联系到实际中的各项因素的话,我想那将是更让人膛目结舌的。例如;4万亿流动性的注入是分散开按照时间计划分为若干梯次的注入,那么这就又要考虑到流动性投放规模的实际效应与理论效应间的差异。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计划执行到今天还尚未满三个年头,而仅仅是在这短短的三年中,我们的政策由一开始的气势磅礴,有理有序发展到现在多少显得有些凌乱与无力。现在我们再次回过头想想另一层的问题;那掷地有声的4万亿流动性,是需要我们为之去付出多少的代价与努力才可以获得的呢?而这短短三年中的一冲一兑说好听点是冻结流动性,而实际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直接的将公众财富进行了无限度浪费与蒸发!所以你买不起房子、养不起孩子、吃不起粮食。除此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2010年初开始,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们的经济虽然现在已经表现的很是糟糕,但这还并不是最困难的阶段。刚刚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通胀压力还尚未如此明显。物价、房价、收入减少等问题也并没有如今体现的这般使人“印象深刻”。公众对于经济类问题的抱怨与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及现在,总体的舆论氛围也还算尚处理智之中。而现在随着问题逐步的显现,我们则显的过于慌乱,甚至有时候几近疯狂。尤其是一些有着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名流”以及媒体,在整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煽风点火的始作俑者无异。对此,可以理解但不可容忍。要知道有时“信心”要远比黄金更为珍贵!这就好像帕潘德里欧在希腊深陷债务危机时,形容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的那句话一样;“你”并没有起到任何好的作用!

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穷人,也不管你是公众人物还是一介布衣,在本质上实际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很渺小,都同样抵御不了什么大的风浪。并且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到的一点是;国家虽大我辈虽渺小,但实际上是他要指望我们,而不是我们要指望着他。我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能够正确的理解此话的真正意义。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我所说的话有巴结之嫌,其实不然,我只是很清醒而已!每个人对世界都有着不同的认知角度,这其中包括价值观、民族观、等等。如果你觉得我的话有些偏于激烈,那么我想说的是;实际上在整个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心态非常的释然,可谓静如止水。全文并没有经过任何刻意的思量与编排,完全是心到之处的自然流露,并且是一气呵成。


最后解释下我写此文的原由;首先,我对于中国经济以及金融业等市场的发展前景所持的态度向来乐观积极,充满信心。我不属于那种心理阴暗永远消极看待此类问题的人。其次,我也没有巴结任何阶级的理由与动力。此文的目的也并不是想指责政府所执行的某种政策或理念的功过是非,因为很明显这些并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所能改变得了的问题。我们应该、也是唯一能去做的,是在不同的环境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并且走下去,从而达到我们自己可以持续更好的生存下去的目的。客观的讲,很多时候我们的能力范围仅限于改变自己。

在全世界,无论是持有任何主义的国家,无论历朝历代,执政者实际上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嘴上说的那些强国富民提高民生,而是持久的江山稳固!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也同样是人民所实际需要的,对此我们可以问问任何一个生活在伊拉克的人听听他们的感受,我想这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历史上所有的动荡中“舆论”都是最主要的起因。所以有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政府的愚蠢所致,一些明睁眼露的事,我们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难道政府这个庞然大物会置若罔闻吗?我想是不会的。但之所以还是能够形成一个接一个的错误,说白了有时我们还真得宽容一些的去看待。实际在某种程度上,相对于一些问题以及公众而言,政府在对其做出应对与动作的时候,往往扮演的是相对被动一方的角色。尤其是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盘子,做到分毫不差那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所以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简单的对于错未必会是首要考虑的条件。因为,如果方法太过强硬、太过“有违民意”即便单就事物本身是正确的,而实际上也将会是不可行的。别忘了,公众以及政府对于一些问题正确方向上的认知过程以及程度是存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差异的。我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更不喜欢政治、但我需要清清楚楚、客观、实际的去面对我所生存在的这个社会与人生。我觉得这并不是较劲,相反却是一种达到极致的纯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还有,提醒一些极其愚钝与不堪的人,不要总是一厢情愿轻易的认为那些总是喜欢表现的血脉喷张的人,他所代表的就是大众的利益,他所说的就是世间的真理!事实上这类人的言谈只是为了吸引公众的注意,并以此达到其自身实际所追求的某种利益。很多这类在某些领域被人们奉为神明的人,实际在专业上的分量顶多就是一个“文化二流子”!他们的真实目的与身份,要么是蹩脚的书贩子、要么是劝你养蚂蚁的王凤友们、在或就是准备忽悠你去种树的陈相贵们。只要他觉得适合的话,甚至都可以神情凝重的告诉你,他实际来自于火星哈哈!所以,有时不要过分的迷信于媒体所大力宣传的所谓专家,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大骗子,往往就是那些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聚集在镁光灯之下的人。

哈哈~天知道我今天这是怎么了,居然逍遥到如此地步!

此文篇幅不算小,内容也比较杂,嬉笑怒骂皆有之,但我并不是要去评论什么,而更应将其看做是2010所留给我的众多感悟,仅此而已。大家新年愉快!

注:将此文同时也送给那些,总是习惯于猪狗不如般的去看中国经济的人。

我最近在玩和讯微博,很方便,很实用,你也来和我一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10881293/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