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抗美援朝是对中美来说,都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尤其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我们不仅因此牺牲了数十万的士兵,延缓了国内经济复苏,还因此关上了与欧美发达国家交往的大门,成为苏联卫星国,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中断。其实,这场战争原本是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避免的。
说它是一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首先是因为当时中美是两个完全不对等的国家。我们不妨稍作比较。从国力来看:195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0亿美元,美国为3553亿美元,中国相当于美国的约5%;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为61万吨,美国8785万吨,中国相当于美国钢产量的0.69%。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的1.1%,原油产量相当于美国的0.07%。中国的工业产值居世界第26位,还不及诸如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小国。
从军力来看:这里用入朝参战时朝鲜战场上中美各一个师的装备比较(志愿军是按照装备最好的原第四野战军陆军师的统计):坦克,中国: 0辆,美国:149辆。装甲车,中国:0辆,美国:35辆。 汽车,中国:0辆 ,美国 :3800辆(平均4人1辆)。火炮,中国:66门。美国300门。火箭筒,中国:27个,美国:550个。中国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都是0辆,也就不用介绍了。看看火炮。志愿军的这66门火炮中,有迫击炮42门、山炮24门,基本上属于人们俗称的“小炮”,这还都是从日本人和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的。不像美军,300门炮中虽然也有76门迫击炮和24门步兵炮和山炮,但这种炮是协同作战的需要,大炮小炮协同,轻重炮、远近程炮合理配置。就是中国的这些炮,炮弹也没几发,而美国人的炮弹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看打坦克用的火箭筒:中国一个师配备了27个,美国550个。美国配置火箭筒基本上没有用,因为志愿军开始就没有坦克和装甲车。志愿军有27个火箭筒,而美军的149辆坦克和35辆装甲车加一块是184辆,就是一对一,志愿军还远远不够,还差7倍。为什么在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必须用生命去打坦克,都是因为装备落后啊!当然,枪,志愿军还是能够做到人手一枝的,但志愿军的枪也不同于美国人的枪,志愿军的枪是“联合国”制造,几乎都是在以往战争中缴获的,出自许多国家,既有日本三八枪、美式30冲锋枪,还有法国、德国的枪,以及国民党的中正式步枪等等,品牌各异,口径不一,杂乱不堪。
从军事装备工业来看。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武器装备工业,没有多少后勤保障能力,只能生产手榴弹、简单的枪枝等,枪、炮、汽车等主要靠苏联提供。而美国有庞大的工业基础和军火工业,飞机、大炮可以在短时间内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因此,支撑这样一场大的现代化战争,工业和技术条件中国几乎都不具备,而美国,都具备。
就以中国引以为自豪的战争经验而言,中国军队有多年战争的经验,但现代战争的经验,中国军队则一点儿也没有。当时对士兵的三大基本军事技能要求是:练刺杀、练射击、练投弹,志愿军的运兵工具是士兵的两条腿。而美国军队则现代战争经验丰富,他们作战是三军协同。正因如此,志愿军将传统战法发挥到了极致,并有效规避了现代战争的不足和缺陷,而联合国军则不行。这也正是曾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任“联合国军”司令的李奇微面对如潮溃退的士兵,面对离开汽车就不能行军的士兵,恨不得踢他们的屁股,发出了“中国人也是人,他们长着腿,难道你们没有长腿”的咆哮。
软硬件差距如此,谁都看得出这是一场不应也不该打的战争。而从当时的决策而言,如果真实行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话,这战争也完全可以避免。毛泽东自己说过,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中央同意的人只有一个半(指他自己一个,半个彭德怀)。
在开国元勋中,反对介入朝鲜战争最为有力的是林彪。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和林彪进行了一次长谈。谈话中,林彪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坦率地讲了自己对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1500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36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而当战后,有人说抗美援朝是毛主席给金日成送礼,林彪说:“这个礼也送得太大了!”
周恩来的态度,据乔冠华回忆:周恩来曾极力主张避免加剧国际紧张局势,但毛泽东主席坚持采取更强硬的路线。从一开始毛主席就倾向在朝鲜进行干预,周总理放弃了己见,同意了毛主席的主张。
这种集体反对集中体现在1950年8月上旬在中南海紫光阁军委讨论援朝的会议上。在会上,粟裕将军认为是朝鲜人未按预定计划行事。后来他也因病未赴东北边防军总司令的任命。贺龙认为北朝鲜应由苏联负责,为什么要把中国扯进去?叶剑英认为同美国开战,我们的一切建设计划都要成为空谈,只有祖国安全受到威胁才可介入。即使是彭德怀也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并以苏联援助和出空军为条件。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彭德怀到沈阳接粟裕任后,13兵团等集结在东北,还是按兵不动。9月27日斯大林主持苏共中央开会,分析认定金日成已无力扭转战局,请中国人到朝鲜是必要的。电告金向中国求援,但“不要提莫斯科”。28日金开会讨论斯大林的提议,一致同意求援,但企望苏联援助。29日金又同苏联大使探讨,他仍不太想求中国,万般无奈之中,只得听从斯大林的提议。10月1日凌晨2:50斯大林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请苏联出兵,“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时,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组织国际志愿部队,给我们的斗争以军事援助。”十分钟之后斯大林发电报催促中国出兵。明明是他叫金日成向中国求援的,却谎称“关于此事,我没有也不打算透露给我们的朝鲜朋友”。
金日成的求援信与斯大林的电报同日收到,毛泽东即招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开紧急会议,除毛外其他人都很犹豫。决定次日召开扩大会议, 10月2日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没有想到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特别是军队将领们几乎都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把握。毛泽东在会上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可见直到此时高层仍未提到我国受到威胁,意见还是很多的。毛本人也只是认为“别人危急”,并不是我国受到威胁。于是毛只得停发拟好的出兵电报,真正发出的却是叫苏联大使罗申代发回去一个暂缓出兵的电报:“您1950年10月1日的来电已经收悉。我们原计划当敌人进到三八线的时候派几个师到北朝鲜为朝鲜同志提供援助。然而,经过全面考虑,我们现在认为采取这样的行动可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是必要的。”“因此现在最好是忍耐,不出兵,积极积蓄力量,与敌人发生战争时这样做将更为有利。”但他表示:“关于这个问题尚未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这份电报斯大林收到并存档。
然而,遗憾的是:最后在斯大林忽悠下,毛泽东坚定其“一边倒”政策,中国还是被拖入这场得不偿失且影响深远的战争。不客气地说,整个朝鲜战争就是毛泽东和斯大林的阴谋,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走上了一条曲折多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