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专栏:让外地孩子在京高考不公平吗?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15 作者:金怀鱼
目前,越来越多的北京新移民正站出来,为孩子争取不分户籍平等参加高考的机会,超过万名家长联名呼吁“非京籍学生在京参加高考”。我认为:北京接纳了非京籍学生家长作为城市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却把他们的孩子拒之门外,这不公平也不人道。为所有纳税人提供不分户籍、不分贫富、不分地位的公平教育机会,是北京市政府的义务。
对此,人们也有一些误解和争议。有人提出,给外地户口孩子公平的教育机会,就是对北京户籍孩子的不公平。我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差别不应当成为拒绝公平的理由。大城市已经享有很多教育资源优势,国家没有任何理由再给特殊的保护,以至于造成巨大的人道问题——— 数千万留守儿童。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北京就是他(她)的家乡,仅仅因为一纸户口被排斥在外是不人道的。这些家长不是来争取在北京高考的特权,而是争取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幸福。
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我们主张以经常居住地而不是以现有户籍为条件,所有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当然,这需要改革教育实现大体均衡为条件,政府应当给所有公立学校配备平等的设施和师资,师资定期在公立学校之间流动,如果有学校拒绝师资流动,可以自愿选择作为私立学校,政府不再资助。
如果开放非北京户籍孩子在京参加高考,就会导致一些家长仅仅为了孩子上学而移民北京,这说明教育资源分配太不公平了。主张教育公平,不是分享北京户籍孩子现有的特权,而是主张所有孩子不分户籍基本公平,这意味着高考招生制度应当改革,高考录取应当根据各省人口大体平等的比例录取,这是家长们诉求平等的一个基本前提——— 这个前提并不是不可能,过去几年时间里,各省高考录取率已经迅速接近。希望高考招生加快改革,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或者按人口比例招生等方式,尽快实现各省考生大体平等的机会,不会出现大量教育移民。我们欣慰地看到,教育部正在作出努力。
当然,如果北京接纳了本应接纳的非户籍孩子,教育资源可能会出现暂时短缺,但这不是拒绝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理由,而是应当加大教育投入。毕竟,和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北京目前的教育投入占财政的比例太低,北京有义务提高教育投入,接纳所有纳税人的孩子。考虑到现实条件,我主张家住北京的孩子都有权利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读完三年初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读高中,读完三年高中的就有权利在北京参加高考,六年时间已经为政府扩大教育资源留下了足够的时间,等条件成熟了再逐步取消这些限制条件。
依附于户籍制度的教育不公平是历史遗留问题,改变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家长们有必要一起喊出他们的痛,教育公平问题是一个基本人道问题,孩子与父母应当在一起生活,他们有权利享有正常的家庭温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认真面对这历史遗留的问题,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
(作者金怀鱼,NGO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