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之谜的不懈求解


美学之谜的不懈求解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评介

 

 [摘要]王向峰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系统深刻地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专著,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全书整体呈现出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作者对美学之谜的不懈求解作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 《〈手稿〉的美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学之谜;美学情结

 

王向峰先生历时二十余年精心撰写的《〈手稿〉的美学解读》①(以下简称《解读》)是一部从美学角度阐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②(以下简称《手稿》)的专著,《解读》是我国文艺界迄今为止对《手稿》进行的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阐发。它代表了我国文艺理论界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它对丰富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以及建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手稿》是年仅26岁的青年马克思于184448月间寓居于法国巴黎所写的一部研究经济学和哲学的手稿,它由三个未完成的相互联系手稿组成。《手稿》是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体系的诞生、孕育之作,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作为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思想先驱,马克思创作《手稿》的目的无疑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即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的社会客观矛盾的发展中得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结论,并且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然而马克思在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中对人的本质的诸多精彩阐释,无疑为解答“美学之谜”做出了全新思考,开创了美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1932年德文版的《手稿》公开出版以来,西方和苏联、东欧的学者纷纷做出强烈反应,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相关学术论著,学者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用不同的观点、方法对之做出各自不同的阐释,出现了长达几十年的国际性“《手稿》热”。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界的两次大讨论、八十年代初的伴随着“美学热”出现的“手稿热”,无不是文艺工作者广泛学习、研究《手稿》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近五十年的文艺理论建设正是伴随着对《手稿》美学思想的挖掘、阐释和发展而日趋完善发展起来的,《手稿》的美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美学界诸多知名学者理论建构产生深刻的影响。

熟悉《手稿》的人都清楚,诞生于一百六十年前的《手稿》美学思想占有极小的篇幅,集中体现为“异化劳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论题,并且将有关美学思想的阐释置放于经济学哲学的总体性的阐释之中,这无疑为后世不同时期人们对《手稿》中的“美学之谜”阐释提供了无限广阔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阐释的难度。王向峰先生的《解读》对颇多争议的马克思的经典之作《手稿》的美学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是富有挑战意义的,它充分显示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解读》共1815个美学专题。第一章“《手稿》的写作与‘历史之谜’的解答”,作者从“《手稿》的发现与出版”“《手稿》的文本构成”“‘历史之谜’的解答”“马克思的理论探求之路”“《手稿》面世所遇之评价”等方面进行严谨的考证研究,使读者对《手稿》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第二章“《手稿》美学问题引论”中,作者对“人与社会的互制关系”“人以全面方式占有自己全面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与‘人化的自然界’”“工业历史的心理对象价值”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点击式的阅读,作为以下章节的核心美学命题在认识上的引发之论。第317章是15个美学专论,为全书的重点部分,每章的名称(论题)依次是:“美与劳动创造和劳动异化”“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劳动产品与艺术产品”“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人化的自然界与自然美”“人化的自然界与艺术创造”“美的规律与艺术规律”“美的规律的实践形式”“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化”“形式美的构成与感受”“艺术享受与艺术修养”“社会器官与美感的生成”“感觉的丰富性与美感的深化”“生活实践的充分美感”“美感的实现与人性复归”。第18章“《手稿》摘录和词语标示”是作者反复研阅的结晶,它便于读者对照原文进行阅读。

《解读》一书整体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体系完整,思维缜密。全书的结构设计和安排,遵循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原则;而对具体的问题的阐述,更是层层深入、步步跟进、条分缕析。细心的读者如果能分析一下全书的章节设置(尤其是317章),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美学命题在《手稿》中所占的地位、价值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作者在《解读》一书中的精心布局,无疑是对《手稿》美学思想体系进行潜心研究、深思熟虑的结果。

2、阐释《手稿》,融会经典。《手稿》无疑是马克思完整的思想体系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但作者并没有就《手稿》解读《手稿》,而是结合并深入阅读马克思后期的以及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一些经典之作来加以阐释。这一解读模式基于作者对《手稿》的如下认识:《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系统建构已经开始,是新的美学理论历史的宏伟开篇;《手稿》是与《资本论》等马克思后期著作,在基本方向、思路、观点上是一致的;《手稿》是一部虽有散佚,但其思想有内在系统性、逻辑推演十分严密的理论著作。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来阐释《手稿》,在渐次呈现出《手稿》美学风貌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解读》一书的学术含量。

3、解读经典,融入己见。《解读》在对《手稿》美学思想所做的创造性阐释中,特别注重对当下现实语境的关注,在彰显《手稿》美学的现实意义和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赋予了《手稿》新的阐释学价值。诸如在第七章论述“人化自然界与自然异化”时,作者从备受世人关注的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开始立论,又如在第十三章“艺术享受与物质享受”的论述,更是作者针对时下现实生活中二者严重混淆状况的有感之论。对《手稿》美学思想的这种当下性解读,使《解读》获得了封闭式阅读无法拥有的理论启发性。

4、解读美学,辐射文艺。著作在解读《手稿》美学思想原理时,并不局限于美学领域,而是将探讨的范围延伸至艺术的广阔天地,长期扎实的理论储备、丰富的文艺实践,使作者对《手稿》美学思想的解读游刃有余、伸展自如。王向峰先生是当代文艺研究与文学创作实践兼长的文艺评论家,文艺研究与文学创作在先生的学术成就中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最后,解读经典,注重传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先生对中国文化元典诸如《论语》《老子》《庄子》等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并收获丰硕的成果。在对《手稿》的解读时先生特别注意将之纳入中国审美传统文化之中,彼此相互印证,从而使《解读》成为与《手稿》形成对话与融合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阐释性文本。

《解读》作为王向峰先生的第35本著作,它标志着先生的学术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我总以为,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者,大都与自己的专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姻缘,体现在中国20世纪的美学发展中尤其如此。探究先生的美学情结,可以追溯到1960年夏天,先生在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会上买到一本《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其中有《手稿》的许多摘录,一读便被其精辟的理论紧紧抓住了。从此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在教学、行政事务极为繁重的条件下先生精心钻研、笔耕不辍,近二十年来每年都有关于《手稿》的文章发表,可以说《解读》是先生用二十年时间写成的。当著作出版并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时,我们由衷地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先生蓦然回首的产物。正如先生在鲁迅文学奖颁奖之后感怀诗中所表达的:廿年苦作汇成书,天道酬勤信不诬。本为求真明至理,未期大奖有宣呼。

新时期以来先生学术研究、创作热情的高涨,为中国美学界、文学评论界所瞩目。先生形象地将对马克思《手稿》的阅读和解释比喻为艰难的思维与研究的登山之路,登山虽然由于选择的起点和时段的不同,因此沿途所收获的景致不同,但攀登者最终可以达到峰顶。惟有《手稿》这座理论高峰,至今还没有人宣称对它的攀登已经达到峰顶。先生自认为,自己的著作充其量只能算是解读《手稿》的一本“手稿”而已,并表示今后仍将继续研究《手稿》。

先生的学术选择是自觉地,方向是专一的。正如他在诗中所言:主义纷呈耀眼花,立身归属向谁家?立寻卡尔开山处,学海扬帆势更加。我们由衷祝福先生在学术道路上永葆青春活力,不断有经典之作飨与世人。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向峰 :《〈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