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文化的海洋中寻觅文学艺术之舟


在生活文化的海洋中寻觅文学艺术之舟

——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简评

 

[摘要] 王向峰撰写的《美的艺术显形》是我国文艺界一部带有反思性质的学术力作,著作对诸多文学艺术问题的探索始终紧密联系文学实践,力争将文学艺术置放于生活文化的海洋中审视并把握其特征,它对文学艺术本质及其边界的思考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艺术显形;审美情感;艺术真实;文学语言                                  

王向峰教授撰写的《美的艺术显形》①是当下中国文艺学术界难得的一部颇具反思性质的学术力作。这部著作由“艺术的本质与表现”“艺术的接受与创造”“马克思《手稿》的美学”三编架构起宏观的理论体系,收录作者四十余年的学术思考并于新时期以来相继发表的17篇优秀学术论文。著作无论是对文学艺术本质的反思性梳理,还是对艺术显现以及艺术接受等诸多前沿问题的学术探索,都能紧密联系文学实践,力争将文学艺术置放于生活文化的海洋中审视并把握其特征。这一学术方法的成功运用对文学艺术本质及其边界的思考带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读后受益颇多。

文学艺术本质问题一向是文艺学领域的学术难题,古往今来无数文学理论家们进行着不断的思索,并提出诸多富有理论建树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的特征要求我们在对文学艺术本质的多侧面的宏观的动态研究的同时,必须对前人的理论成就进行批判式的理性反思,而王向峰教授的《美的艺术显形》无疑是这种理性反思的成果。著作以“艺术本质的思考”为逻辑起点,在列举了我国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建设中产生深远影响的“形象反映说”“情感表现论”“文学主体性”等的同时,客观公正地评价它们的学术价值和理论缺陷。缜密的逻辑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述让读者认识到,认识艺术本质绝对不能忽视艺术品的对生活和主体内在精神的艺术化表现。作者在全面通观文艺的本质问题基础上,做出了对文艺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回答:它是艺术家发端于现实激发的全面审美心理的付诸于形式的形象性创造。

围绕这一反思性艺术本质的命题,作者在艺术的本质层面上展开了“形象的呈象类型”“形式美与艺术形式”“艺术再现的真实性”“艺术语言功能的正负效应”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论述。其中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命题,比如在“形式美与艺术形式”的一节中作者提出了表层缀饰形式、外部直接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形式等概念,其间的论述是精辟独到的,它至少警示读者在使用“形式”这样文学艺术核心范畴时必须对其内涵有清晰的认识。又如在“艺术再现的真实性”命题中,作者循着从生活到艺术的反映过程将真实性划分为生活事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三个层次来理解,以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东西。前者是第一性的存在,后者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揭示,属于“第二自然”,是生活与艺术再现关系中的一个特殊的美学范畴,它具有客观性,但却是审美主体实践行为的一种既合乎生活规律又合乎美的规律的结果。把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严格区别开来,从而彰显生活真实价值的学术思想,无疑对以往的一些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将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相混淆的错误认识,起到一种纠偏补正的作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文艺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尺。基于这样的理解作者经深思熟虑后指出,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在一定艺术手段的制约下,通过对生活的变通性的处理方式,而达到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境界。在“艺术语言功能的正负效应”论述中作者不是以20世纪西方的语言论作为理论资源,而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语言观的基础上,试图从儒道佛禅的不同阐释中寻找理论启示,进而揭示言与意的区别及言语表意的可能性与有限性。这一言说理路无疑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作者在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并收获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中国美学论稿》②《老庄美学新论》③《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元典》④《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范畴通论》⑤等理论著作可以说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学术实绩。

如果说《美的艺术显形》一书的第一编“艺术的本质与表现”主要是在本质层面理论性地把握艺术的特征,那么第二编“艺术的接受与创造”则是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来研究美的艺术显形所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作者所精选的“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文本的解读与类型”“艺术欣赏的创造性”“文艺批评的情趣视点”等六篇学术论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力争以文本为文学活动纠结点来呈现美的艺术的努力。在艺术的接受活动中,文本对象与接受主体是其完整活动不可或缺的两极,作者在对它们各自特征的考量时,更多地是对二者对象化关系的把握,这无疑有助于美的艺术在动态中的呈现。作者谙熟文学运动的普遍规律,能够舒展自如地引用文学经典来阐释学术思想,这大概与作者本人身体力行地从事文学创作有关。王向峰教授是我国当下文艺界位数不多的集教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于一身的优秀学者,他创作出版的散文集《缪斯的沦落》⑥诗集《方舟之恋》⑦等无疑堪称当前文坛的上乘之作。

第三编“马克思《手稿》的美学”部分可以看作是王向峰教授文艺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与《美的艺术显形》的核心思想构成了循环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本编所撰写的“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美与劳动创造和劳动异化”“自然美与人化的自然界”“美的规律与艺术的规律”“艺术创作的审美对象化”“劳动实践与审美对象化”六篇文章皆以《手稿》为依据,另一方面它们又有机地统摄于美的艺术显形与创造的学术宗旨,同时作者结合马克思相关著作的观点来研究《手稿》中的美学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从而显示出《手稿》美学思想强大旺盛的生命力。王向峰教授被美学界称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八十年代以来有影响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者,早在1960年被《手稿》的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所吸引开始,此后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年投入大量的精力撰写相关学术论文,《〈手稿〉的美学解读》⑧集中代表了他在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文章者,天下之公器;是非者,千古之定评。《美的艺术显形》其旨意不在于回答艺术的全部问题,而是以美的艺术显形的独到视角,梳理辨析新时期以来在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问题,并经过反思后提出富有创见性的学术命名。全书始终围绕美的艺术显形的宗旨来立论,立论中采取东西文论互渗对话的学术姿态,同时广泛结合文学实践。当前文化研究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文化的大潮中文学艺术之舟难免忽隐忽现,矗立潮头放文学艺术之舟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进而把握文学艺术之舟的运动规律,这需要何等的学识和魄力。

新世纪以来有关文学艺术研究的论著之多犹如过江之鲫,但其中不乏张扬故作惊世骇俗之作。而《美的艺术显形》则是内敛性的沉着的,它的论述可谓是朴素平易的,但所获得的结论则是厚实大气的,能让人体会到踏实的阅读感觉。衷心祝愿王向峰教授身笔双健,不断有佳作问世。

主要参考文献:

      王向峰 :《美的艺术显形》,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向峰:《中国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向峰:《老庄美学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向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元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向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范畴通论》,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向峰:《缪斯的沦落》,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向峰:《方舟之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