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
---龙泉寺周末义工感悟:儒果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就是我从法会回来后,此时此刻的感悟。
在短短的几天中,经历了很多事,一幕幕的感动,触发了很多次心弦,象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是我人生中的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
我原本是个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会心生胆怯的人,在几次的上山过程中,好容易认识了些朋友,渐渐对这个集体有所熟悉。但是下次上山来的时候,这些人又都不见了,换成了一张张陌生的面容摆在面前,心中的凄凉感不免油然而生。恰逢秋风日落之时,更觉心酸,对于这样的无常,有种说不出的畏惧。
十一假期,带着对善知识的期求之心,我鼓足勇气再次上山。依然还是一些陌生的脸庞,但又是那么的亲切,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完全感觉不到彼此间的距离。渐渐地我开始明白,其实这才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真谛。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初次见面时的美好,那没有摩擦和烦恼的和谐,其实就在每个当下,恰如其分的存在着。每个人都在用心的呵护着这份难得的情谊,用自己的真诚和慈悲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被大家所包容和理解,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是啊~~假如我们一直把持着这样的情愫,让这种情感始终凝结于此,长久相随~~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人生啊~~
由此我也明白了,原来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说的并不是人情淡漠之意,而是指把持着这种淡淡的情谊,不生不灭、不近不离,宛如涓涓溪水,连绵不绝,恰恰才是长久之道,正可谓“天长地久有尽时,此很绵绵无绝期”。
要如何彻底说清楚我这种感触的由来呢?这里不得不摘抄一个故事给大家,故事里是这样说的:
维摩居士病了,他在病室接待了前往探病的文殊菩萨为首的许多菩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天女,非常诚敬地对来客散撒天花。然而天花撒在菩萨们身上都纷纷落下,那是十分自然地事。只有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菩萨衣上的花瓣,居然都像吸住了一般而未落下。舍利佛、目犍连就用手频频去扶掉,心还以为这不如法的花,恐怕是对出家人不相应的缘故吧?然而花瓣仍然不跌落地上。
这说起来当然不可思议。其实不是舍利弗等心有嫌弃天花的分别,也不是花不如法,却是这两人的心不如法。所谓:无心隔花花自落,有心隔花花不离。修行人不可有任何分别心,那么花自然会落下来。
所以,修行要注意的是“无心”,亦即“无住心”,就是说心是广被在身中的全体,不停止于任何场所,心在身中一旦有用即行显露。《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得心的真正作用之极致。做到了无所住而自然生心,就达到了悟的境地。
总而言之,要离开分别以真智慧见物,世间一切均无定相,一切依因缘转变推移,绝不强制留住,要任运自然,莫为物所累,为情所牵,造成苦恼种子。
其实这个故事可以套用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往往越是放在心上的事,越容易让人起烦恼,就是因为太在意了。
那么我之前对于熟悉朋友的依赖,乃至害怕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这样的想法也不置可否是多余的了,何必总是居于长久的依赖呢,人生的作为不必求人知,一切只要心安理得,了无牵挂,这就够了。
换句话说呢,面对每周上山来的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的时候,保持着“你来我信你不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这样的情怀,一切都顺应机缘,随机应变,才能真正的让心安住下来,也就没有哀伤和烦恼了。
想想也是,如果真的要每天围着一些熟悉的人转来转去,不愿意去接触陌生人,那么到何时才能促成广结善缘的“广”字呢?
想到这里,更越发的喜欢这样的集体了,每次都可以结识不同的人,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体会他们对佛法不同的感悟,这是多么殊胜的事情啊!
但愿人生只如初见,永远…
借此摘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这首诗,送给每一位曾短占相识的义工菩萨们: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