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介如何另类解读林彪死因(图)
张放
1972年6月,林彪死近一年时间后,当时正式向国内外宣布:林彪,曾经的国防部长与党的副主席,中国第二号人物,曾试图谋害毛泽东。阴谋暴露后,向当时中国的政敌国家苏联(俄罗斯前身)方向叛逃。应该说,很多人已经从各种渠道获取林彪已经死掉的消息。但当听到正式传达文件,向国内外说明的情况后,引发的震动,还是相当大的。
毕竟,林彪是(从理论上说)由毛泽东亲自挑选的接班人选。由林彪担当毛泽东的“接班人”,甚至被正式写入党章之中。这一行为,今天看上去十分疯狂与无理性,但当时人们还是很崇信毛泽东的眼光,为中国能继续朝革命方向前进有继承与接班者,而感到欣慰。但就这样一个接班人,居然反对毛泽东,甚至要谋害毛泽东。这听上去也让人感到,人心真是不可测也!
但西方有些人却对我们的官方说法不以为然。他们试图要深挖一些消息出来。
1983年,林彪死后12年,文革结束7年后,美国某著名出版商推出了一本书,围绕林彪死因产生的谜团,进行了完全令人惊讶的解释:林彪并未出逃国外。这本名为《林彪阴谋及其之死》一书的执笔者,据西方媒体报道,声称掌握很多最高层机密文件。
当然,今天讨论林彪到底死于哪儿,似乎提不起人们什么兴趣,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什么人对林彪死在哪儿提出异议。所以,知道一下西方人对林彪之死及死在哪儿为何感兴趣,也就成了件蛮有意思的事情。也算是另个角度看世界的某种尝试。
《林彪阴谋及其之死》作者从什么渠道获得“敏感材料”,他自己没有透露。他只是在书里这样表述:林彪从1920年代就跟着毛泽东一起干革命打天下。1949年,全国解放,林彪立下汗马功劳。文革时期,又力挺毛泽东,加快了毛泽东走上神坛道路的速度。但进入1970年,两人的亲密关系结束。毛泽东甚至感觉到林彪急于接班的情绪。结果,林彪也很快就感觉到,自己离“接班人”位置已经越来越远。毛泽东则发现林彪在很多重大政治问题上,与自己的观点相悖。
当时的官方说法是,毛泽东在1970年8月庐山会议上,开始批评林彪,西方人则叫“向林彪发难”。林彪对这一势态出现,有些感到意外。于是赶快背地里与妻儿商量如何应对,官方用语则是“与其老婆和家人阴谋”。林彪很快就弄出个后来十分有名的“五-七一工程纪要”,目的旨在把毛泽东炸死在其专列上。
但1971年9月12日,也就是林彪叛逃的前一天,毛泽东平安回到北京。林彪担心事发,于是,搭飞机朝苏联飞去。接着,林彪女儿林豆豆向中央检举揭发父亲的罪行。最后机毁人亡,无一人生还。后来传达给全国人民的文件中,还说了毛泽东听说林彪要跑的反应。他这样说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此话听上去,显得很“毛式”,也很幽默。此话一出,受到无数国人追捧,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引用。
但西方人则从这里开始问问题了。他们认为,官方解释的很多地方存在疑问。比如:林彪要炸毁毛泽东专列的密谋是怎么泄露的?林彪的这一计划到底出手了没有?林彪及其儿子和妻子在这个计划中,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林彪到底知道不知道这一计划?林彪儿子与妻子有没有可能单独行动?另外说到林彪要出逃苏联,那么,苏联在这一事件中,有没有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林彪乘坐的这架飞机坠毁?是被打下来的吗?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林彪真的在飞机上,那么,苏联检查此次飞机失事的小组成员为什么报告说,遗骸中没有发现50岁以上的人的尸体残骸呢?
《林彪阴谋及其之死》一书,似乎要完成这几个填空题。作者说,林彪根本就没有策划什么“571工程纪要”。那完全是他儿子鼓捣出来的东西。而就在最后关头,林彪还在要求儿子放弃这一计划。因为林彪并未看好儿子的计划,而认为自己更有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想办法与苏联产生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迫使毛泽东躲进北京西山,这样可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然后用毒气杀害毛泽东,接着向全国宣布,他与毛泽东同时受到了来自右派的攻击。当一切恢复平静,与苏联不再剑拔弩张时,他就可以开启一个没有毛泽东的时代。
接下来,书中描述了一个今天看来也没有办法证实真伪的故事:有人偷偷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毛泽东旁若无事的样子,好像并不在意这一威胁。他邀请林彪和叶群吃个饭。吃饭地点就选在林彪要下手毒死毛泽东的地方。林彪感到了惊慌。当晚就准备下命令向苏联开火。这时,江青打来电话,林彪从江青的电话里,感到事态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于是,心情平静了不少。林彪暂时搁置了下达攻击苏联的命令,有些无奈地赴宴去了。
也正是他出门的途中,他的座驾遭到火箭攻击,他和他老婆双双死去。林彪儿子知道这事后,匆忙搭上飞机,朝苏联方向逃跑。结果在边境,飞机被击落。
故事讲完了,听上去有些天方夜谭的感觉。而1983年时,刚刚开始“门户开放”的中国,给西方人的感觉,似乎就如这故事一样,是个神秘莫测、权谋泛滥的国度。其实我倒更倾向于认为,这可能不过就是西方书商玩的图书销售手段,想多赚几个黑心钱的商业把戏罢了。作者的身份,出版方一直不肯透露,并在很多重要媒体上发文,说作者的身份因为十分敏感,而不便公开。其实,无非就是玩神秘,好激发起读者的兴趣。关于故事本身,则是只有把人们都已经感到很熟悉的故事,反着说,或者斜着说,甚至倒着说,才会有更多读者关注。
而美国出版业1983年时玩的把戏,似乎在今天的中国出版业,正在重复上演着也说不定呢。
——————
详细内容请关注《羊城晚报》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