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6日《光明日报》有一文章,题目为《大部分导师认为: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乐观》。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由导师说了算,这与瓜的质量如何由王婆说了算有什么两样?
如此文章怎么会出现在《光明日报》呢?我想只有两个可能:一是高智慧的编辑出现了间歇性的弱智;二是中国的研究生培养真的是一无是处,连善于拍马屁说好话的中国人也不知道该怎么样说恭维话了,万般无奈只好由导师们来一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么这两个可能性,哪个更大呢?要分清哪个可能性大哪个可能性小毫无意义。因为,不论何种可能,其背后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根: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喜欢自吹自擂。但是,如此自吹自擂,实在是太小儿科,太没艺术水准了。不过,也许是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吹自擂的动机过于强烈也就不考虑方法和手段了。
正当我为中国的教育连自吹自擂都显得弱智而感到不是滋味的时候,在网上读到了另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庆进行150天反思活动》。文章说2011年1月7日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日,为庆祝学院成立150周年,学校将举办持续长达150天的盛大庆祝活动,向以往成就和贡献者致敬。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7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院方依然表示,他们将在自己150周岁的生日庆祝过程中继续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麻省的贡献无与伦比,麻省的地位无法撼动,麻省有理由为自己庆功,但却选择了“反思”。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点低,规模又过大,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当务之急是“反思”,但却选择了“庆功”。两篇报道只是反映了中美两国教育当中一个小小的侧面,但却折射出了中美教育界人士心态的巨大差异:一个喜欢自吹自擂,一个善于反思反省;一个喜欢居功自傲,一个善于居安思危。
毛主席告诫人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人也早已作了总结:哀兵必胜,骄兵必败。毛主席和古人的话美国人听了,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真是“近佛不灵”吗?看完报纸,我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