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加大房地产投资压力


   4月以来,受到政策调控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成交量急剧萎缩现象,中央政府给高位运行的房价浇了一盆冷水。显然,决策目的在于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遏制部分地区房价出现失控状态。房地产调控已经成为一项政治任务,用简单的经济行为来解释难以凑效。

   在房地产领域,对于市场是否健康衡量的指标多集中于收入比、租金比、空置率几个要素。假设上述指标较为科学严谨,那么放置国内任何城市,结果将是极为可怕的。无论单项指标、或者全项指标,国内任何一个城市也没有底气站出来说话。往往是这些指标误导市场,使得跟随在投机客户身后购房的客户吃了大亏。

  很大程度上,那些已经获利的投资者(个体的、机构的)更关注资本的滚动套利。不论短线长线,只要市场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它们依然持币大举进入。眼下的二线市场正是它们的眼中的肥肉。

  相当多的学者喜欢把中国房地产市场与美国、日本比较,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特征较为一致,因此缺忽略政府、民众的根本性区别。必须承认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财政主要来源依赖土地出让来维持,但是这一财政多数还是支付在基础设施、医疗养老、教育支出上。税制改革后,缺乏工业支撑的地方政府绞尽脑汁扩大财政收入,那么土地财政无疑给以了巨大支持。

  纠结在一起的房地产现象,产生诸多不同角度地判断。泡沫派、乐观派、中立派代言人粉末登场,在公众面前不於余力地阐述自己观点,而真正的购房者却迷局其中,在这高速发展的房地产时代,口袋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增加,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上。

  疯狂的大蒜、生姜、绿豆等农产品资产价格诡异高涨,石油期货、铁矿石大宗资产价格却连创新低,房地产杠铃状在投资市场上演。那么这一现象必然导致唯一一种结果“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国内贬值”。

  此言并非危言耸听,这一现象可以用两个层面来加以解释。在国内农产品价格暴涨,连带产生连锁反应,比方食品上涨、工业价格上涨等。这些生产资料支付的费用增加但收入没有增加,那么通货膨胀是不是产生了呢?在国外大宗资源性价格连续下挫,表明需求萎缩,那么生产是不是陷入停顿?为保护本国利益,向来以商人为根基的西方国家首先要保护谁的利益呢?可见,温家宝总理的“两难”言论是很有市场基础的。

  回到房地产市场,面临内外夹击的投资者或者普通购房者,他们该如何应对此种局面。从市场一线获悉,7月以来,房地产市场销售量有所回升,即使在信贷政策严控下,投资客户依然进场,全额付款的比例明显上升。跟在这一拨投资客后面的是不得不购房自住的客户,他们知道货币贬值势必导致口袋中的“粮食”贬值,以其期货、金融投资不利,不如投入房地产,最起码可以看到硬通货(不动产资产)而不是账单里枯燥的数字。这一心理与国外差异很大。

  那么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怎么办?以今日政府之财力及国民购房投资与自住比例分析,这一进程现阶段仍然在可控范围内。当然,刹住高速增长的房价非常有必要,房价不能无限制地涨下去,涨下去后果必然是房地产破裂与民众口袋的缩水。显然政府精英阶层已经看到这一点,但是通货膨胀不能有效控制,那么房地产投资压力将会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