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二代”追讨房产基本不会有效
近年,随着上海房价越来越高,上海出现了一股“红二代”追讨先辈房产权的浪潮。
所谓“红二代”是指红色资本家的后人。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决定改造私人工商业,并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即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5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企。
当初上海大批积极响应国家公私合营政策的“红色资本家”,将名下的洋房等资产捐给国家或被收归公有,随后洋房被分给特困户入住。相关洋房占地面积动辄超过1000平方米,如今价值高昂。
近年,上海相继出现向政府部门追讨父辈上缴的房产,多涉洋楼、别墅,随着楼价飙升而愈演愈烈,所涉房产多达4000多幢,保守估计价值逾400亿。
据了解,这批“红二代”的产权纠纷多数悬而未决,成为“高端维权户”。“红二代”的追讨方式相对文明,多利用《物权法》、《拆迁条例》等试图理清产权。不过,由于类似的房产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问题的证据湮灭,再加上当年业主属于“主动贡献”,因此他们的追讨效果甚微。更何况,如果上海开了追讨的口子,北京怎么办?南京怎么办?可以肯定,这部分在历史上被剥夺的房产,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