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Web2.0:“狮虎兽”异化悲剧


作者:汤白露 来源:中广网
 
老虎和狮子都是动物世界的王者,大家想当然的认为他们的结合一定会产生集合二者优点的“王中之王”。然而,事与愿违,“狮虎兽”只是一个变异的怪物,非但没能集合二者的优点,反而有更多的缺陷,甚至寿命也很短,极少能存活下来。中国Web2.0企业的创业者们往往都在美国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所模仿的企业也都是在美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他们所依赖的资本也来自于美国的VC,而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于是他们想当然的认为美国经验和中国市场的结合一定会结出完美的果实,然而实践证明这不过是一出“狮虎兽”的悲剧罢了。

  你关闭了自己的博客吗?博客的传播力量正在被演化为一种破坏性?

  对于上述疑问,博客网(bokee.com)董事长方兴东并不惊讶,“博客在美国相对比较平静,因为在美国博客是随着技术发展与网民的互动慢慢成熟的;而在中国,博客是一场大爆炸”。

  在这场“大爆炸”中,由于新规则尚未确定,博客作为一种外来网络文化出现诸多“不适”现象,从而导致部分人关闭博客。

  12月7日,方兴东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反思性的文章:为什么中国Web2.0的道路比美国更坎坷?

  方兴东认为,无论是池莉“关博”还是向文波的“博客商战”,很明显都出现了“不适”。这是一种深刻的警示,作为博客网的创始人,方兴东正在反思博客在中国出现的种种变异。

  “变异”症状

  12月8日,百度发布《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报告》。

  该报告指出,我国博客市场发生的最明显变化是,传统门户的博客服务开始取代专业博客网站,占据Web2.0市场的主导地位。具体数据是,2006年中国博客服务商10强中,早几年遥遥领先的博客网退居第8位。

  其次,博客服务商的死亡率增加,“2005年百强博客网站”中约20%已经关闭或停止服务;第三,博客作弊、雷同现象日趋严重。截至2006年11月,全国中文博客数量达5230万个,但博客注册用户仅为1987万(平均每个博客用户拥有2.6个博客)。

  上述报告无疑给方兴东泼了一盆冷水:2006年博客网不进反退,“中文博客门户NO.1”的地位开始动摇。

  12月14日,方兴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报告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这一现象说明博客在中国市场发生了拐弯甚至出现“变异”。

  方兴东结合博客网的运作,具体分析了专业博客网站与传统门户网站在博客市场的肉搏战。“2005年以来我们最大的痛苦就是系统不稳定,用户超过两百万以后,网站系统运营的难度和复杂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计。这时候,我们开始怀疑,专业博客网站的能量如何聚集?规模如何扩大?”

  显然,用户增长太快导致博客网一度手忙脚乱。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体运营经验的整合问题,包括博客邮件、博客电台、多媒体微视频等各种新功能的整合。

  业界人士指出,尽管方兴东较早地意识到战略调整,但由于博客网的上述战略直到2006年春节才形成具体方案,到2006年下半年才开始显示效果,无疑失去了市场先机,被新浪在短短几个月赶超。

  新浪博客的快速反应是方兴东始料未及的,2006年以来,新浪突然加速推进“博客战略”。除了网络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外,新浪抢先于博客网把新闻手法引入博客的运作模式。

  一方面,新浪广泛地邀请各界名人开设博客;另一方面编辑部即时跟进博客上的争论,把重要言论放在新闻页的首要位置进行推广。新浪博客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博客专题跟着新闻走。

  由于新浪是新闻资源的巨无霸,因而在博客肉搏战中,方兴东的博客网一时难以招架。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说,“以新闻方式运作博客产生的巨大能量,我们都没有预料到。”

  中国博客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需要一些爆炸性事件进行启蒙,新浪无疑是实行这一实验的最好平台之一。尽管从声势上,新浪制造了新一轮博客浪潮,但方兴东注意到其中两个大的变化,“与西方国家比,这甚至是一种异化的博客行为”。

  首先是用户体验的变异。在新浪制造的博客浪潮中,写作者(即用户)的本来意愿被强行改变。当博客引发的争论结束后,用户竟然发现,这原本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自己被卷进一场强大的漩涡之后,甚至身不由己。在受到谩骂的高峰期,新浪博客的管理人员曾主动打电话劝部分用户关掉博客的评论版,但被拒绝,部分人士关闭自己的博客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是博客导向的误区。新浪博客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引起眼球。一旦极度热烈的争论结束后进行冷静分析,参与者发现两方面的后果非常严重:其一是言论过于激烈,甚至由言论自由演变为互相谩骂;另外,尽管讨论激烈,但得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辩论结果重要还是气氛重要?

  方兴东表示,博客在美国经历8年多的发展历史,尽管场面远远不及博客在中国一呼百应那么热闹,但WEB2.0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而在中国,博客的发展似乎偏离了轨道。因而,在博客网的未来发展中,方兴东将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尽量避免博客舆论的破坏性。

  VC之“罪”?

  方兴东于2002年8月成立专业的博客中国网站(www.blogchina.com);2005年1月收购博客动力,并于2005年7月正式更名为博客网(www.bokee.com)。

  经过并购以及整体架构改造,博客网的商业价值于2005年8月体现出来。由著名风险投资机构GraniteGlobalVentures(GGV)、MobiusVentureCapital牵头,以及软银亚洲和

  BessemerVenturePartner(BVP)共同投资的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顺利到位。更为重要的是,这笔投资拉开了中国Web2.0时代的商业化帷幕。

  但方兴东没有预料到,中国WEB2.0的泡沫在一年之内便破灭,甚至没来得及产生一个WEB2.0企业的IPO案例。因而,对于WEB2.0在国内产生的种种变异现象,方兴东认为一定程度上是风险投资之“罪”。

  方兴东在“为什么中国Web2.0的道路比美国更坎坷?”一文中写道:美国每一个成功的Web2.0公司背后都有非常有远见有魄力的风险投资商支持。Myspace和Youtube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极大胆识和魄力,是不可能如此快速崛起的。风险投资对于美国Web2.0公司越来越强大和坚定的支持,构成了Web2.0发展的良性正循环。而中国,VC们热起来一股风跟进,冷起来,就赶紧鸟兽状散。

  风险投资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魄力和决心,使得中国2.0要脱颖而出很难。所以,中国Web2.0公司的整体尴尬,很大程度是国内风险投资水平目光短浅的结果。因为创业者可以经验欠缺一点,但是作为行业资深人士和大腕掌控的风险投资,缺乏远见、胆识和洞察力,就有点遗憾了。

  尽管方兴东的上述观点言辞激烈,但这一说法得到部分风险投资界人士的认同。“在过去的一年多来,博客、交友、视频等网站迎来动辄数百上千万美元的投资。Web2.0火过了头,我们风险投资界是有责任的。”贝恩投资公司总经理黄晶生说。

  大多数创业者却拿不出持续盈利的办法,投资人开始失去耐心。早几个月,视频网站新传国际率先裁员数十人,千橡互动也针对无法盈利的宽频部门裁员多达150人。

  进入12月以来,刚裁员几个月的千橡集团不得不开始第二轮裁员,计划取消在线事业部,负责媒体宣传的部门也将取消。

  今年3月,千橡互动在获得4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之后,开始向多个领域扩张、并购。但这种扩张的直接后果是消化不良。随着下半年市场环境的变化,千橡互动不得不实施战线收缩,并进一步节约成本开支。

  “或许,这也是风险投资必须深刻反思的典型投资案例,资金应该投在最闪光的项目上。”一位博客网站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