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风险不只存在于首批28家公司


    随着半年报的披露,机构投资者的持仓情况也浮出水面。而机构投资者的增仓或减仓,通常也成为中小投资者的参考。

在今年的半年报中,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的增仓更是机构仓位变动的一大亮点。其中,投资基金更是成了创业板的主力。在今年6月30之前上市的91家创业板公司中,共有61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了公募基金的身影,占比为65.59%。其中,国民技术和碧水源吸引的基金数量分别达46家和43家。

    投资基金对创业板股票的大幅加仓,很容易引发投资者对创业板股票的进一步追捧。但这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毕竟投资基金大幅加仓创业板股票,距今已有2个多月的时间了。在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基金完全可以对创业板股票的持仓作出调整。

    事实也正是如此。推迟了2个月之久才发布的投资基金增持创业板股票的消息,确实有误导投资者之嫌。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2日的60日内,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累计净流出资金47.5亿元。从个股表现上来看,这28家企业60日以来仅有亿纬锂能和网宿科技分别小幅上涨1.46%和3.03%,其余26家均呈下跌状态,平均跌幅达到了11.39%。其中,机器人、华星创业、南风股份、吉峰农机和乐普医疗的下跌幅度分别达到了24.64%、22.66%、20.05%、19.07%和17.63%。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导”,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披露的时间差决定的。因为半年报所披露的信息截止到6月30日,而半年报的披露时间截止到8月31日,这两个月的时间差很容易为投资基金所利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创业板原始股解禁日期的临近,投资基金也有调仓的需要。毕竟面对限售股的解禁,同时面对创业板公司价值的高估,以及创业板公司发展前景的并不乐观(半年报显示,创业板的成长性比主板都不如,更有20%的公司业绩负增长),原始股东的抛售将是毫不手软的。而根据统计,今年下半年,创业板累计解禁市值将达到422亿元,占全部流通市值的51%。在首批解禁的28家创业板企业当中,乐普医疗、立思辰、机器人和华谊兄弟四只个股解禁限售股占总股本的比重都超过了40%。可见,限售股解禁带来的抛售压力是很大的。

    也正因如此,随着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股票原始股解禁日期的一步步临近,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私募基金已经从二季度开始就已悄然从创业板上撤退,作为公募基金来说,虽然反应迟钝一些,但从创业板上撤退也应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投资者如果按半年报的信息来买进创业板股票,很可能就被误导了。

    而且,面对投资基金从创业板首批28只股票撤退的消息,投资者也应该意识到,创业板的风险不仅仅局限于这28只股票的身上。创业板首批28只股票只是拉开了原始股解禁的序幕而已,其他公司原始股解禁也都紧随其后,都是投资者必须面对的。所以,创业板股票解禁的风险,不只是存在于首批28只股票之中,而是存在于创业板所有的公司里。即便是首批28家公司原始股的解禁,同样也会给创业板的估值带来冲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投资者同样不要被投资基金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