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的中国品牌大事记已经出炉,其中有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上海家化计划恢复“双妹”品牌。“双妹”?你听说过吗?反正我没听说过,我妈不知道,我太太也不知道,我女儿更不知道。那么“双妹”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对“双妹”品牌的复兴不无忧虑。
仔细了解才发现,“双妹”品牌已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双妹”品牌最早诞生于1898年,是由上海家化的前身广生行创始人冯福田先生创建的。1919年“双妹”旗下产品“粉嫩膏”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世博会上摘得金奖,一时成为上海滩名媛们喜爱的化妆品牌。然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战乱及政权动荡,“双妹”品牌逐渐淡出上海。到现在为止,“双妹”这个品牌已经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对于现在的上海名媛来说,“双妹”品牌无异于天外来客,只有那些七、八十岁的上海老人觉得“双妹”可能是他们的挚爱品牌。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她们显然不是“双妹”的目标客户。所以说,“双妹”这个听起来有点傻傻的,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品牌已经失去了它的消费群体。
对于“双妹”目前所定位的品牌消费者而言,所谓的记忆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双妹”的历史和品牌价值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也只是一个传说。“双妹”曾经“短命”,且被历史尘封已久,并且没有太多流传的所谓传说,到底有多大价值,我们真的不得而知。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双妹”品牌复苏,用世界语言讲述上海故事》,我有点困惑,“双妹”的世界语言在哪里?上海故事又在哪里?而且一块标价300元的“双妹”香皂,一瓶价格千元上下的“双妹”香水除了在价格上可以与香奈儿、兰蔻等国际一线品牌一尊高下之外,其品牌价值到底何在?
没错,“双妹”确实曾经代表了一段短暂的历史、一段上海风情、一种海派文化,但是这和世界语言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而言,品牌应该源于那些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故事,比如鲁班、花木兰等等,而“双妹”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在我看来,启用“双妹”这样一个所谓老品牌,更多的只是找一个由头而已。
说句实在话,“双妹”的英文名暂且不说,但是中文名确实有点土。我问过身边的女同事,大都也觉得这个名字实在太土了。近些年来,很多中国元素、中国文化都希望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但大都草草收场,甚至包括我们国家的宣传部门倾注大量心血在国外进行的推广也都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的语言不够透彻,很多人只站在自己一厢情愿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说我们自己喜欢听的话,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以为这样对方就能够津津乐道,就能够接受。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变,消费观念在变,时代也在变化。我们期待着80、90后的时尚女性仅仅依靠30、40年代上海滩名媛的传说而爱上“双妹”化妆品,并花大价钱去购买自己并不熟悉的传说,这恐怕有点难。
还是让我们回到品牌的本源吧。品牌的进化从“烙印”开始,从一开始要说明“这是我的”到现在的“这是你的”,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还是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只有消费者的认同才是真的认同。任何企图将厂家和品牌本身一厢情愿的嗜好和需求强加给消费者的做法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我期待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但同时也对“双妹”品牌的复苏表示忧虑。但愿“双妹”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