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和套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本无可厚非。但同时,圈子就像“套子”一样,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安全感,还有一种深深的“局限”,(常年人和未常年的“前慰”者都应该有体会)。

我的故乡在黄河岸边,老祖宗们迁徙到此,有心过河,却无力回天。遂把跨过黄河的重担,博大的留给了后人(爷爷们)。到了我们这帮孙子(辈)的时候,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那山,那河、那狗、就是故乡的载体之三,无需再迁,遂与周边远古留下的部落一起,征战黄土,另外,还有煤矿,繁衍生息……

在这个小小的居住圈子里,语系非常之多,经常有到了联合国民的感觉。河南、安徽、新疆、甚至沿海的“种”都有,大家都是在一种包容而又和而不同的环境中,吃奶长大,学会说人话。这是生命中的第一个圈子……

之后,翅膀硬了便到处飞(单飞),去过几个代表性的圈子,发现,越是种群复杂的圈子,包容性越强,创造力也越强(当然,这也是“作案手法”创新的源头)。海纳百“川”的小姐,或生殖能力超强的种子选手,也孕育了更加强大的后代,比如深圳、北京、上海……

在之后,工作所致或需要,和很多圈子有来往,但一直心存戒备。为何?因为一旦入了圈子,就很容易把目光、目标、标准、放在了成员的身上,你很难避免鼠肚鸡肠者,嫉妒心强的人,有意无意的中伤,内耗的过程,放弃了圈子外的广阔天地。另外,众所周知,杀人越货、劫色偏财,甚至所有的案件,首先是从自己身边的圈子开始调查,不出意外,一定是圈内人干的……利弊相生相克,不能完全沉迷。

当然,也不排除“狼友”、“驴友”、以及其他狐朋“狗友”圈子,带给“口味”较重的人的特殊满足,这个暂不涉及……

所以,和圈子保持距离,既是放逐自己的理想,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知己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人群,更不可能复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在这点上,我受益于“如之于内,出乎于外”这句话。当然,你无法否认圈子可能带给你一两个知己,这就联系到了交友。在为兄弟两肋插刀,被“兄弟”在我两肋插刀数次后,交情,尤其是深交,从来都是慎之又慎。这应该是很多人的都有过的感受……

最后共勉一下:圈外有圈,天外有天,远方还会有同类。

 

 

 

 

 

 

 

最近据说“成龙”诈.捐,遂想起了另一个诈.捐名人。由于在中国,主流社会认为教授代表了一定的学术高度,谈下对教授的理解。

余秋驴,应该是教授或叫兽的杰出代表,张口就能“吐纳五千年文化”而不是因为“口活”有多好;一场雨就能联想到“华夏民族”的沧桑,而不是“恋人分手的场景”;一出手就是一座学校,查了后才深刻领悟到这种知识分子的狡猾、无信、无耻;活人祠堂;名人故居等闹剧,简直是“叫兽”的杰出代表,成.龙诈.捐新成员的加入,一同成为新时代下的“杯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