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控权之争是一部生动的现代企业制度教科书


  最近,围绕黄光裕和陈晓关于国美董事会控权之争的事件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了国内各大媒体的焦点事件。本来一场企业内部之间的股权关系,却演变为一场商业大戏,引起无数网民去关注,除了大股东黄光裕本身的传奇色彩以及目前深陷囹圄的背景之外,可能这次事件本身所反映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

   

    纵观本次事件的始末和过程,可能会发现无不围绕着现代企业制度这条主线在发展和演变,而且事件的每个细节可能都是很多民营企业正在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情况。可以说不管9月28日最后的结果如何,都将会对其他类似企业的相关方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本次国美控权之争绝对是一部生动的现代企业制度教科书,引起社会各界轰动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个人分析认为,这部教科书至少揭示了如下问题:

   

    一、民营企业上市后的企业管理机制问题

    这可能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把企业上市后最为焦虑的一个问题。上市后企业规模大了,

自己没有了管理精力,把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去经营又感觉不放心。黄光裕收购永乐后,任命陈晓为集团总裁和代理董事长,其实也是鼓起勇气准备大胆启用职业经理人机制管理企业的,但可能是家族亲属的原因,或者资本与职业经理人之间观点的不一致,让他们之间产生了不信任,这也为后面的控权之争埋下了伏笔。其实这种矛盾或许也正是其他很多上市后民营企业机制的写照。

   

    二、上市企业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有一部分企业老板喜欢用给管理层派发股权来增强管理团队的激励,而对那些完全靠创始人打下江山的企业老板来说则不提倡这种激励。说到底既然是激励,则完全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问题,关键要看企业的文化和大股东的思维习惯。陈晓在永乐那种股权分散的环境下,可能是靠股权激励起家成功的,所以他提倡管理层股权激励,而黄光裕的国美基本是靠自己打下来的,所以他没有这种思维习惯。这是他们之间矛盾的第二个焦点。

   

    三、大股东和小股东谁主沉浮的问题

    在中国很多从民营上市的企业中,基本都是大股东绝对主导企业走向,其他的股东和散户好像执行和随大流的居多。但是在黄光裕出事之后,陈晓带领的一些小股东却利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对大股东的决议进行否决。这也是黄陈之争的第三个焦点,也是关键的地方。目前网络上很大部分的争议其实也是在这点。但是按照历史的习惯来看,在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主要决策者,而是通过一群决策者决策的话,效率和效果往往都很低。

 

    四、外资资本控制民营龙头企业的问题

    国美在家电零售行业绝对算得上龙头企业。但就是在黄光裕出事的时候,国美资金链出现问题的时候,贝恩资本通过债转股的方式成为了国美第二大股东,不仅稀释了第一大股东的股份,更是让创始的黄家有了担心。按理说陈晓的这个资本引入是合理合法的。但是什么事一打上民族烙印就很难解释了。黄光裕着急是因为怕最后真的失去国美这个自己养大的孩子,而相关其他部门可能就考虑的更多了。这点从中国商联会挺黄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当然此次教科书式的事件还反应了其他许多问题,比如企业经营中职业经理人的道德观、家族企业如何做大做长等问题,就不一一再分析了。

 

    总之,这次国美控权之争不仅结果很重要,过程更重要,相信很多企业也许都能找到自己目前或者未来的影子,也希望这次事件不管结果如何,都能给我们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用有一些借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期待9.28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