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石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但我们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只能是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或者说我们只能承受着由于价格剧烈波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的风险和负担。
正如铁矿石一样,国内最近几年一直存在一个利用庞大的进口规模来争取“油价话语权”的话题,因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消费大国和石化产品出口大国,只能消极、被动接受国际价格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其实,所谓油价话语权问题由来已久,业内诸多人士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言外之意是“中国既然拥有如此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就不应该像铁矿石进口那样,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
这种想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具体操作起来可以说是异常艰难,要真正获得“油价话语权”并非易事,不是我们一厢情愿而为,更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之目标。
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报价体系已经基本完善,要想改变既有格局和机制实属不易,全球石油定价中心基本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新加坡等地,这些地方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市场交易场所,其中对全球石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新加坡金融交易所。另外,在报价体系已经形成包括普氏、路透社等在内的对全球石油贸易具有重要意义的报价机构,其公信力和权威性很难受到挑战。
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与铁矿石交易不同,特点是买家和卖家极其分散,基本上都是一笔一谈,大家在谈判签订合同时往往不会签订具体价格而是约定一个公式价格计算,在具体交割时按照公式计算结果确定结算价格。而价格公式中的具体参照油种、计算公式和价格信息来源等都需要买卖双反在合同中约定,但主要来自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被广为承认的几大交易所和报价媒体。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国内采购量大就应该能杀价,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整个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报价体系。国际几大石油交易所都有成套的价格形成机制,其他交易市场对其根本构不成挑战。
中国只有建设一个大的交易市场并且价格形成机制得到世界公认,这才可能有“话语权”。如果试图依靠建立统一买方谈判组织、集中谈判力量等手段,势必会打破现有市场机制,未必会让国际油商接受。
即使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交易中心、有了一套价格形成体系,也要各买卖方愿意拿来参考才行,否则还是没有意义。目前的问题是,即使建设了类似的交易市场,国内有牌照的交易商就那么几家,它们完全可以在场外交易,根本用不着去期货市场交易,而其他资本如果想要进来,又会遭遇牌照等问题。因此,市场机制问题不解决,充分竞争的市场如果发展不起来,谈论话语权问题其实毫无意义。
从政府层面上,要解决话语权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市场机制和报价体系问题,必须高瞻远瞩,统筹谋划,鼓励竞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市场机制,再建立健全完善的石油报价体系,逐渐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届时才可能真正解决话语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