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兄弟省长批示方获救助折射制度有点冷


 
不但有好心人送钱送饼送米送油,而且在省长罗保铭指批示后,由省民政厅协调,地方政府正在落实其住房、上学和生活等难题,这对于孤儿兄弟王介海、王介河来说,的确是“最幸福的一个中秋节。”然而,读罢这则新闻,在体验社会大家庭温暖的同时,又难免让人感到制度的冷漠。
未成年的王介海兄弟俩,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无依无靠,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甚至于不得不睡在棺材板上,如此窘迫不堪的情形当地政府无疑看在眼里,而且及时为兄弟俩办理了五保供养,每人每月补助160元,然而,区区160元显然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基本生活所需。
其实,类似的情形现实中很常见,由于家庭的意外变故,有的孩子甚至五、六岁就得用异常稚嫩的肩膀撑起生活的重负,当然也有成年人因为特殊的灾难丧失自理能力而生活无着,不乏好心人伸出接济之手,政府也送了温暖,终究因为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而无法摆脱困境。
相信当地政府也是根据相关制度给予的补助,明知那点补助无济于事,但他们没有突破制度限制的权力和勇气,或者说缺少更大的热心和主观能动性,不然,为什么媒体报道了、省长批示了就可以解决?难道非得有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才能特事特办,向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伸出温暖的手?这显然暴露出当下救济制度的缺陷和不够人性化。
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做到救助制度的原则性与救助工作的灵活性相结合,救助对象的现实困难与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相兼顾,社会大众的关爱与政府部门的尽心合力,让特困群体的救助制度更多、更实在地体现出党的温暖,政策的温暖,社会的温暖,无疑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