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 :你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3)


  青藏高原 :你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3)



  横空出世的布达拉宫巍峨壮丽、气势磅礴。蔡律摄。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我从小读历史、地理时就知道西藏拉萨布达拉宫,2010年9月10日,带着儿时的梦幻和今日的追求,布达拉宫真的在我眼前。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到十四世达赖,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从七世纪起,先后有9个赞普(藏王)和10个达赖在这里居住过。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我关上手机,暂时忘记一切俗事纷扰,跟随导游去领略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蔡律在布达拉宫。周家均摄



走进布达拉宫右侧入口,我就感受到它的古老,据说国家每年拨巨款维护,但游客太多,有专家建议仿制布达拉宫微缩景观供游人参观,布达拉宫尽量少开放。蔡律摄



布达拉宫前面的花草非常鲜艳,给古老的宫殿披上节日的盛装。蔡律摄



蔡律在布达拉宫留影。周家均摄



红山脚下的无字碑,据说是纪念布达拉宫的红宫部分落成而建。蔡律摄



进宫的道路。蔡律摄



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导游说里面掺有有酥油的成份。蔡律摄



布达拉宫上的白玛草墙。 蔡律摄。从山脚无字石碑门口进入,经过曲折石铺斜坡路向上爬,我们发现斜坡墙体是外红内白,赭红色的白玛草,是一种墙体建筑材料。白玛草是生长在西藏高寒地区的深山灌木,枝条长而少,质地坚硬不易弯曲,即使水沤雨浸也难腐烂。每年秋天,人们采来半米以上的怪柳枝,捋叶剥皮以后,涂染成赭红色,藏民叫喇嘛红。晾干后的柳枝,用牛皮绳子扎成手臂粗细的一捆一捆。然后用它做成寺庙、宫殿或达赖家眷公馆建筑的外墙或顶部的外装饰,主要起到减轻墙体重量和装饰墙面美观的作用。在历史上,白玛草只能用来修建神圣的寺院和贵族的宫殿,是权力的象征,普通小百姓盖房子是严禁使用白玛草的。



同伴乐红背后的黑窗帘或者门帘,许多游人认为是中国联通公司形象标识,其实,白色图案是藏族八瑞相之一的吉祥结。蔡律摄。



蔡律头顶上的悬挂的藏族吉祥图案。周家均摄



布达拉宫的东平台——德阳厦,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它高出地面70余米,面积7600平方米,平台全部都用西藏特有的“阿嘎土”夯成,平滑如镜,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级僧俗官员在喜庆节日赏玩歌舞、藏戏、跳神表演的场所。这里被允许最后拍照,宫内严禁拍照。周家均摄。



布达拉宫的主要殿堂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布达拉宫的壁画、彩画、雕塑独树一帜,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的宫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属冶炼、绘画、雕刻等方面均闻名于世,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蔡律摄



布达拉宫的红宫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顶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



在布达拉宫上仰望的蓝天白云。蔡律摄



在布达拉宫上鸟瞰拉萨。蔡律摄

(未完待续)

蔡律       201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