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报》的文章《草根的慈善玩法》
或许是商界、娱乐圈此起彼落的“捐款门”,相互攀比炒作,使得人们现今听到“慈善”二字不由皱眉。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接触身边相关活动后达成共识———其实慈善离生活并不遥远。于是他们试图将之融于日常,作为与健身、聚会、旅行等并列的新生活方式。
看电影可以做慈善、买瓶水可以为希望工程捐款、刷卡腐败一下也能支援需要帮助的人。今天的慈善活动越来越有意思,它是那么自然地发生,就在生活之中,而它所带来的助人为乐的快感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高着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知名微博“茶缸”捐米:
你发微博他捐米,一共捐出115公斤
“茶缸儿”是目前微公益概念中最火爆的,这家年初开通的微博网站,网友只要注册会员,就等于捐献了10粒米。
“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13亿粒米是什么概念?13亿粒米能让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只要增加一位注册会员,网站就会捐出10粒米;网友每发表一篇微博,网站又会再捐1粒米;如果会员很积极、粉丝够多,每200积分就可以换成5000粒米。”点开“茶缸儿”的“爱心米活动”页面,本报记者看到这样的解释。截至目前,该网站有数千名注册会员,据网站页面显示,共筹得320821粒米,约等于6.41642公斤,该网站已捐米115公斤。
茶缸微博于2009年12月在成立。2010年2月1日网站正式投入运营。茶缸是一家微公益互动微博社区。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是茶缸儿倡导的精神。茶缸的口号是:“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是伟人!”
网站创建者杨明说,网站会自动统计会员的注册、发微博、推荐会员等行为,每分钟自动更新统计结果。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目前,由于规模还较小,网站只跟福州本地的慈善组织合作,将来发展较好时,也会考虑与红十字会等大型机构合作,捐助现金或大宗货物。
虽然发一次帖只“捐出”了少量米,“但这不是一种临时的行为,而是能形成日常习惯的”。杨明说,微博能让更多人来参与公益,只要坚持下来,一颗颗小米汇集起来就能帮很多人。
网龙员工“淘爱心”:
淘宝上一元钱的爱心“商品”
你网购过1元钱商品吗?你听说过通过淘宝网店献爱心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在福州。
“9月4日16点,我们的同事、市调部的宋辉在面对病魔的挑战时没有坚持到最后……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哭泣呼喊中,他静静地闭上了眼睛,默默地消失在这座繁华的都市,去了开满鲜花的天堂。”
淘宝店主“乱花c”写下这行字时,他的网店30天售出:83064件商品。这个名为“为宋辉祈福,捐款专用链接”爱心网店,网友只要拥有支付宝账号,就可以上网花一元钱,淘到一颗爱心。这一“淘”,可能挽救了一条生命。
“虽然这些钱没能挽留一个生命,但是在他最后时候,他感受了人间真情的温暖。”陈晨说。
陈晨和宋辉都是网龙公司职员。今年开春,一份医院检查报告,让宋辉与他的家庭,瞬间掉进了彻骨的冰冷之中。“32岁,上有父母,下有1岁女儿,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但恶疾缠身,一切黯然失色了。”募捐负责人周山山说,年初宋辉被确诊白血病,7月病情两次恶化,家庭负债累累。
看着幼小女儿和年迈父母,宋辉居然撑过了难关,接下来,他奇迹般地成功找到了骨髓配型,生命迎来一丝曙光。但超过40万元的移植费用,同样横亘眼前。
陈晨说,公司闻讯也紧急展开募捐活动,但需要更多人的支持。消息被同事发给好友,并发布到17173、新浪微博、土豆、福州家园等网站。为了挽回宋辉的生命,同事们出了一个主意,上网,‘卖’爱心。爱心接力延伸到外部,淘宝募捐也应运而生。
“买家购买的是爱心,收获的是感激和希望。”爱心的畅销,让陈晨始料未及。第一笔成交出现在8月23日下午6点21分,网友“halcyanzi”购买了500个爱心。之后,“售出件数”飞速上涨,当晚9点半,捐款数达到了第一个高潮:15000元。
在淘宝庞大的用户群前,1元足以“汇流成河”。“在现实捐赠中,许多人可能不好意思只捐出1元钱,在淘宝上不一样。”陈晨说,这种捐赠付款方式符合80、90后青年的习惯,“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一个买家表示,他捐出了支付宝中所有余额。
陈晨的网店,目前捐款已暂停,余款已经全数交给宋辉家人。
■记者手记
“被”慈善的公众
“管理层不低于300元,中层干部不低于100元,普通员工不低于50元。”福州某公司员工小林告诉记者,最近公司号召捐款,设定了这样的捐款限额。“很明显这里面有强制的成分,捐款又不是苛捐杂税式的摊派,靠个人觉悟就可以了,搞这一套干什么?而且,我老家是灾区,我应该是被捐助对象啊,反而让我捐。”
像上述强制性限额捐款,相信有些人会像小林一样感觉不爽,当然也不至于到抵制的程度。在小林看来,捐款是自发献爱心,而以行政命令来约束,认为不妥。
有观点认为,中国富豪慈善行为都是被“逼”的。因为真正慈善应是一种完全自觉行为。盖茨、巴菲特的慈善行为所以令人崇敬、令人赞叹,就在于他们的行为没有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推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慈善行动。也正因为这样,盖茨、巴菲特这样的富豪参加任何慈善聚会、慈善活动,都不会担心被要求当场认捐,也不会要求将自己参加慈善聚会的情况保密。
小林还记得汶川地震的时候,王石要求他的公司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此举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这话的确不太妥当,甚至不合时宜。但我理解这应该是指在公司的公众场合。员工如果在公司之外自愿捐献多少钱给募捐箱、红十字会,王石肯定管不着也不会管。”小林表示,他很欣赏领导者王石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在一个单位,同事之间众目睽睽之下,都怕比别人捐少了遭诟病”,小林告诉记者,他的一个朋友在机关单位工作,“普通干部甚至还要打听领导捐了多少,跟领导一比,再决定自己捐多少才合适,你说这样的捐款是不是有点变味了呢?”
社会学家认为,慈善捐赠本来是一种道德自觉,“社会责任”之类高调只可责之于己,不可强求于人。不同的个人,不仅经济能力有大小之分,对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你可以做道德呼吁,却不可做道德督察,指责这个少了指责那个慢了。不然,就是在“爱国”的旗号下,对他人自由和权利的粗暴蹂躏。
你可以激情地选择一次性大量捐款,人家也可以冷静地选择多次少量捐献;你可以选择捐钱,人家可以选择长期扶养受灾孤儿,也可以选择资助某个村某户人家的灾后重建。
“有人热衷在网上比较明星富豪的捐款数目,也有人拿社会责任督促外企和国内企业捐款。我觉得这跟以前发生过的抵制‘家乐福’一样是一种相当偏激的行为,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自己从众了,还要逼迫他人也从众,这其实是一种道德胁迫。”小林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