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迎来“四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和新型城乡关系进行了总体部署。我相信,随着十二五计划实施,必然将这“四新”推向新阶段,从而迎来中国全面发展的“四新”时代。

  一、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地位上升,工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一个国家工业部门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则被认为是实现了工业化。当然,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份额在社会份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还包括与之相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城市化等社会变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迅速发展,社会巨大变革。工业化造就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性进步。

  传统工业化,是指先行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工业增长依靠大量资本和大量资源,而不是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主要靠规模扩张、简单生产和大量重复提高产能,而不是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从发展观角度,传统工业化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没有把“发展”现“增长”区分开来。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掠夺资源,破坏环境,贫富两极分化,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人类发展进步,有必要、有能力,也必须改变传统工业化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走新的工业化发展之路。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强调“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并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途径。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传统工业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国内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化。

  党的十六大上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这是应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新形势,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而提出的新要求。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概念的基本支撑点是:(1)发挥后发优势。我国工业化与全球信息化处在同一个时代。中国工业化必须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地位,将高科技渗透到各产业,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推进,并在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2)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农村大量富于劳动力需要转移。中国工业化必须扩大就业容量,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3)注重节约资源环境。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尤其是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把持全球规则制定权的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工业化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四次城镇化浪潮。第一次城镇化浪潮以英国为代表,大概用经历了200年时间。第二次城镇化浪潮以美国为代表,大约用了100年时间。第三次城镇化以拉美国家为代表,只用了50年时间。第四次城镇化浪潮由中国引领,目前正在进行之中。与前三次城镇化浪潮相比,中国城镇化规模更大,情况更复杂。前三次城镇化浪潮都伴随着大量人口跨国转移,由此减轻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中国城镇化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前三次城镇化浪潮依靠工业化推动,中国城镇化则发生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遇到低碳排放要求。

  传统城镇化的主要弊端:(1)片面强调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重视不够。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却不能安家落户,难以共享城镇化成果。(2)忽视资源配置效率,高度消耗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并大量排放“三废”。(3)生产、生活和生态不协调,城镇工业用地偏多,居住、生活休闲和生态用地偏少。(4)城乡分割,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隔离,制约城乡一体化和互动融合发展。(5)没有把城镇文化和特色融入到规划建设中,“千城一面”。显然,这种传统的城镇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党的十六大提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概念,也就是后来的“新型城镇化”。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质量内涵,更强调内在质量,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目前,中国处于城镇化中期,最终完成城镇化任务还需要30年时间。中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面临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解决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诸多问题和矛盾。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既不可能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走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19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在城市各领域,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是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生存与发展能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四、新型城乡关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是国家全面安排和系统规划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基础,对于国家推进现代化,实现长期繁荣、长治久安十分重要。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创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历史时期。新型城乡关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1)人员自由迁徙;(2)要素自由流动;(3)公共资源均衡覆盖;(4)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建新型城乡关系,关键是在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做文章,不仅要在促进新型城镇发展上下功夫,而且要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上下功夫;不仅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农业现代化上下功夫;不仅要在城市居民得实惠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农村居民得实惠上下功夫。

  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实践。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所谓“创”,就是着力推进“五项制度创新”:即土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政金融制度创新,流通制度创新;所谓“建”,就是建造“六个一体化”:即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劳动就业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