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网友反对延迟退休说明啥?

昨天的南方日报说:“10万网民激辩延迟退休 逾9成网友反对”,我觉得这种现象太正常不过了。推迟退休的制度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推行的时候反对的声音都不算小,在中国如此大的反对声音当然属于正常。
笔者观点,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那么推迟退休年龄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反对的声音越大,那么政府部门就越要重视对反对声音的研究,就要加快调整当前退休制度中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缓解而强硬推行推迟退休制度搞得不好会制造更多混乱,对社会安定不利。
反对的声音中以“延迟退休加重就业负担”最为强烈。南方日报的这篇报道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这对于即将就业的新生一代而言带来的是巨大压力,他们反对也是必然的。
报道还说:“对于下岗工人而言,‘延退’不仅意味着要晚几年拿到养老金,还要继续缴纳养老金。”这些40、50下岗的职工巴望了许多年,总算要熬到退休的时候,好过安稳些的日子,如果要“延退”,这些人的数量不算少,他们曾经对都会发展做过贡献,就连下岗也是一种贡献,而现在又要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负担当然不合理,这种反对声音不是没有道理。
实际上中国“延退”的难点不仅是就业压力过大,更多的问题是来自于转型期间没有处理好劳动力转移的矛盾。“下岗”就是属于这一类转移,决策的时候就没有估计到当这些人退休的时候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矛盾。不仅是“下岗”,进城农民实际上已经开始融入城市,这些人将来也会面临退休的问题,而安排民工进城转移过程中,固守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价值取向是追求发展速度,是追求高效益,高积累。深刻反映了这个过程没有瞻前顾后,因此发展到了今天这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必然。
这篇报道说到:“赞成弹性退休的比例高达6成”,我本人也是赞成这种办法,但是在实施中真正能够进入弹性退休圈子的这些“越老越吃香”的人比例可能极小。也只能是一个过渡的办法,从大的趋势看,“延退”是不能避免,如果“延退”的举措实现过晚,那么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已经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极为不利。而现在养老基金的“空账”已经成为事实,所以“延退”还不能继续拖下去,这种两难的境地是实实在在的在考验政府的智慧。
那么这么复杂的问题究竟该怎么办?
笔者观点:计划经济时代 “低收入,多就业”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当这种方针走入平均主义之后,就会有碍社会发展。纠正这个偏差是应当适度拉开分配的差距,而不是把分配差距拉得过大,现在的矛盾就是这种分配差距过大与人口过多之间的矛盾纠结在一起,使得矛盾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国的基尼系数变得越来越大,社会分配越来越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给“延退”制造更多的麻烦和阻力。
昨天我说中国有一些经济学家是吃“干饭的”,实际上许多事情就是这帮“吃干饭”的精英把事情搞坏了的。关于分配制度的差距起因就是初次分配,解决初次分配不公是主要方面。最低工资是政府保障劳动者收入的底线,这在经济发达国家,是由国家采取的一项最基本的政策,是用这个政策保障社会分配差距不至于过大。各国的基本经验是最低工资应当不低于国民平均工资的40-60%。而中国在实施最低工资的时候还有三个省能够达到40%,现在已经下降到20多到30%之间。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越来越高。
中国有一帮自喻是“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他们就会把国外的这个办法搞颠倒了,提出解决分配不公应当从二次分配着手,要通过增加税收,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来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
笔者观点,二次分配不应当被忽视,这是属于社会保障的一个部分,如果把社会保障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混为一谈,那么中国分配差距缩小就根本不可能实现。
毋宁说“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倒不如说是既为富人说话,有为富人办事,这是基尼系数不断扩大的总根源,分配不公的总根源,不能实现效益与公平和谐发展的总根源。
现在发现问题越来越难,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不赶快舍弃这些“吃干饭”的经济学家,中国未来的苦头将更大。
解决“延退”之难,也许还是要从缩小分配差距着手,这是当务之急。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六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