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需要“吃干饭”的经济学家


中国不需要“吃干饭”的经济学家
 
说中国经济学家都是“吃干饭”的确有些过分,但中国“吃干饭”的经济学家也是不乏其人。最近关于经济是否出现通胀各方说法不一,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与经济学家的说法距离过大,特别是物价上涨了是不是就预示着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就发表了:“物价上涨不代表通胀风险加大”的言论,这种言论老百姓是接受不了的,至于为什么接受不了?大概经济学家没有这种感受,那么经济学家又是怎样感受的呢?
昨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物价上涨不代表通胀风险加大(权威访谈)》,这是记者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的专访,王国刚这么说的基本出发点是:“CPI上行有许多非货币政策因素,不能简单套用西方CPI控制指标”。
这篇报道的引题就把我给搞晕了,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CPI怎么又成了“简单套用西方CPI控制指标”?
报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分析CPI指数要符合国情”。
而王国刚说:“从历史上看,我国CPI上行,不能和通货膨胀画等号。通货膨胀的基本定义,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所引致的物价普遍且持续地增长。”
那么通货膨胀究竟是一个什么定义?老百姓管不了货币发行的实际情况,中低收入水平老百姓觉得东西贵了,特别是基本生活品价格上涨的过快,这就是通货膨胀。
实际上解通货膨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这是物价上涨的原因。实际上关于通货膨胀有各种学说,有货币主义——这就是王国刚说的这一种。但是我不知道王国刚在讲这番话的时候想没想过一个负利率时代,虽然货币发行并不快,但是货币供应充裕,投资机会在增加,供应给投资者的货币充裕,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这种背景下的物价上涨究竟又是怎么一回事?
不能不考虑货币供应充裕,经济增速,社会需求增加,但恰恰是生活必需品又由于灾害以及其他因素形成供应不足的后果。
关于通货膨胀,还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还有供给面学说,还有国际资本流动说法。如果我国的CPI本身就没有深刻反映中国物价的真实层面——这个层面是绝大多数低收入者的实际感受,王国刚的说法就是属于这种。王国刚对物价的感受绝对不是普通百姓的感受,因此他就不会同意老百姓说的物价上涨了,就是通货膨胀。
老百姓这个说法是涉及恩格尔系数的主要物价上升水平过快,不从这个层面认识可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毋宁说“分析CPI指数要符合国情”,更应该把CPI的统计体系更贴切中国国情,贴近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这是经济学家的任务。而不是说与老百姓生活需求太远的话题。中国的CPI如果真的是“简单套用西方CPI控制指标”,那么经济学家的基本判断一定会出现问题,这是毫无异议的。
正是这个原因,王国刚认为“不能都归因货币政策放松”。他说:“有人认为,由于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分别高达27.68%和32.35%,这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由此推论今年的物价上行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致的,属于通货膨胀范畴。这些认识都过于简单,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知道新增这么多贷款虽不是中央银行印的钞票,但是不是属于货币供应充裕?既然这样做是“为通货膨胀准备了条件”,那么为什么就不会发生通胀呢?
这一段话,王国刚好像又扇了自己一耳光。
7月3日上午,温家宝在长沙主持召开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温家宝再次强调,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
这就是——房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长之间如何平衡的难题;收入分配改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资源价改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与出口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外贸出口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两难”。
离开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两难”,而片面说:“物价上涨不代表通胀风险加大”。与其说中国通货膨胀的危险目前还不是很危险,但不等于这种危险就不存在。经济“两难”的调控中,无论任何一方面只要一疏忽,发生通货膨胀危险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
在我看来不体恤来百姓生活感受的经济学家就是一些“吃干饭”的经济学家。
中国不需要“吃干饭”的经济学家。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五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