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两个字好快活
——访“中国首善”陈光标
本报记者 李建永
记者也好,学者也罢,最忌讳望文生义。但9月8日晚对“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的采访,使我突然将“光标”和速度联系起来,仿佛“光标”就是网络上所谓的“光标跟随”,抑或古典小说里的“说时迟,那时快”。8日中午书面联系采访陈光标先生,午后即得到肯定答复;傍晚他从南京乘机起飞,20时到达首都机场;21时许即在寓所接受采访,有问必答,谈到了23点以后……
记者:您的“新闻缘”特好,总是被新闻包围着。尤其最近被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两大“盖世富豪”邀请会商慈善大计之后,就更热闹了。
陈光标:不是我的“新闻缘”好,是我所从事的慈善事业吸引媒体眼球。我近几年,几乎每个月都在捐款,每月平均都要捐两三千万。你做好事、做善事,媒体就要报道。做了好事善事,就是要让大家知道,知道得越多越广越好。
利与义——孰先?
企业家逐利,慈善家慕义,义与利看似一对矛盾。其实,义者,宜也。《左传》云:事得其宜,谓之为义。《易经》亦云:利者,义之和也。真正的企业家不仅深谙和气生财、和合生利,而且还深深懂得:义就是更大的利。关键在于为谁谋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记者:提一个问题,您一般为哪些地方或人群捐款?有过商业上的考虑吗?
陈光标:没有。我有一个宗旨,捐资的地方不经营,经营的地方不捐资。从商业目的出发,给某地捐一点钱,拿一个项目,那叫交易,不是慈善。我这些年所捐助的地区,大多在云、贵、川、甘和西藏、新疆等地,没有任何经营项目。
记者:您捐款一般会通过哪些渠道?
陈光标:大项的通过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也有一些捐助灾区的款项和物资,是通过当地民政和教育部门的;还有就是我直接面对受捐者,看着他们把钱物直接拿到手。
记者:您对民政部门有什么评价?
陈光标:(愣了一下)民政……不错的啦。哪里有灾,出现在哪里,很辛苦。
记者:对民政部门有什么建议和希望吗?
陈光标:善款捐到什么地方?用在哪里啦?一定要公开透明。还有,用善款采购物资要监督好,管理好,采购是一个很有“弹性”的环节。
记者:您想没想过做利润更大的房地产生意?
陈光标:想过,但很难拿到地皮。不少地方的所谓的“招标”,其实背后是有很多“故事”的。
记者:您最希望做什么生意?
陈光标:做环保就很好。只是,我希望能做到“一手生意”。我们公司现在做的都是“二手生意”。这在净利润上是相差很大的。
记者:您现在一手做经营,一手做慈善,这不受影响吗?
陈光标:我的生意现在应接不暇,跟我长年做慈善有很大关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誉。我做慈善本来是想回报社会,而社会又给予我良性的回馈。
富与仁——孰重?
富人在世间向来没有什么好声口,每每被人指戳“为富不仁”。其实,富与仁并非势同水火。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人不仅仅懂礼节、知荣辱,而且还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仁者爱人,“二”“人”为“仁”——仁字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亲爱互助的关系。孟子曰:仁者无敌。
记者: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捐款吗?
陈光标:当然记得。1978年夏天,我上小学三年级,卖水挣回4块钱,这在当时的我是“一笔巨款”。我妈回家说,隔壁家的小弟弟因为交不起书费哭泣,我拿出1.8元替他交了书费。到2008年,我总共捐了1.8亿元。从78年到08年,从1.8元到1.8亿元,过去了整整30年。
记者:您渴望钱吗?
陈光标:创业的时候非常渴望钱。但是钱多了干什么?钱要花得有价值。财富如水。我这些年捐了13亿,13亿和10快钱有什么不同吗?那就是它帮助了许多贫穷窘迫的人。
记者:您做慈善的动力是什么?
陈光标:感恩之心。我们今天的富人要有感恩之心。我们所挣得的每一块钱,都有政府和人民的无形股份。
记者:据说在2008年“两会”上,您高调建议政府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和高额环保税。能说一下理由吗?
陈光标:环保是个大问题。我们的许多企业,靠破坏环境赚钱,不征收高额环保税,那哪说得过去。至于遗产税,应在今后10—15年间征收。因为这是一个财富密集移交的时期,就是创业的一代人向“富二代”移交财富(包括人际关系)的时期。把财富移交给他们,很有可能被某些“阔少”们给挥霍掉。这对国家、企业、家庭乃至“富二代”本人,绝不是福音。
知与行——孰难?
慈善两个字,既有“口”又有“心”,而且需要一颗赤子之心。然而,谈谈慈善是一回事,真做慈善则是另一回事;说者多,做者少。故曰:知易行难。《榖梁传》云: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慈善家的可敬之处正在于守仁行义,尽力而为,奋力而行。晏子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记者:我从网络和报刊上看到有关您的各类报道,有正面肯定的,也有负面批评甚而攻击的。您是不是感到“慈善”两个字好辛苦?
陈光标:正好相反,我感到“慈善”两个字好快乐!助人为乐,不是自己“以为”乐,而是助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经常会从睡梦中笑醒。因为我常常梦见自己在帮助人,并且得到了人们的衷心感谢和赞美。
记者:您的高调慈善被称作“作秀”,您有没有受到过打击?
陈光标:我做了十年慈善,有六七年被人说是“作秀”。作这样的“秀”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有谁不服,就拿出他的真金白银跟我一起来“作秀”吧!
记者:您应“巴比”之邀,将共商慈善事业。并且宣布,在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要进行“裸捐”。这不是给其他富人以压力吗?
陈光标:就是要让他们有压力。
记者:这种压力有效果吗?比如您影响过身边的富豪朋友吗?能否举出具体的例子?
陈光标:例子太多了。比如浙江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胡成虎兄弟,受我之“影响”,2005年一次性捐款280万元,2006年一次性捐款800万元。还有福建的郑朋也是我的好友,2009年跟我一起去地震灾区,一次性捐款1500万元。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富豪(在慈善上做得)怎么样?
陈光标:整体来说还差得很远。
记者:今后还有什么大的打算?
陈光标:我要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锐意改革和大力发展。我想说,在未来10年中国完全可以成为最具爱心的慈善大国。因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慈善发展的步伐已经超过了西方100年的发展速度。
(发表于2010年9月10日《中国社会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