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人类的朋友,在没有疫苗的时代,人类始终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而且,不分贵贱,在可怕的烈性传染病面前,没人可以幸免。为了战胜这些传染病,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办法,免疫是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记载了免疫现象的存在,并提出用疯狗的脑子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的方法。当然,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根本就没有质量控制,其效果可能与求神拜佛没什么区别。之后,人们在与天花的对抗中,相继发明了人痘苗和牛痘苗,之后,又有了各种减毒疫苗、灭活疫苗和类毒素,等等,用于免疫接种。
不过,人们在发明疫苗的时候,就能清楚的认识到,接种减毒疫苗,其实是引发机体产生轻症的传染病感染过程,继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不过,轻症感染也是感染,不仅有时候,人们会发生有感觉的症状,而且,有时候,还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死亡。但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例如,牛痘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0.1%。随着,传染病的被控制,疫苗的不良反应逐步被人们所关注。所以,为了减少疫苗的不良反应对人类的影响,人们主要采取几种措施:1)改进疫苗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不良反应小的疫苗,比如,为了避免对鸡蛋的成分过敏的人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在生产疫苗时,采用鸡成纤维细胞代替鸡胚生产疫苗,等等。但这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2)选择适当的接种人群和接种时机,避免因宿主的原因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3)就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彻底消灭某种传染病,然后,停止接种这种疫苗。目前,我们唯一消灭的传染病就是天花,所以,从80后开始,就不再接种牛痘疫苗,也就不用再承受0.1%的不良反应了。但这个方案是最困难的,完成其的条件十分苛刻,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应该说,从疫苗的发明开始,其作用就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体,是以个体轻微的代价换取长久的免疫保护,而不是为了牺牲一小部分人,而保护其他的人。后者是在大规模应用后,群体效应的一种体现,但绝不是接种疫苗的人就是牺牲者。这个说法不科学,也很危险,可能造成社会的对立。疫苗接种的效果,可以用上世纪末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接种的首先受益人和有目的的收益人就是自己,其他人的收益是无意识的,随机的。所以,进行疫苗接种没有谁牺牲,谁受益的问题。
强化免疫接种是目前公认的可以有效压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之一,有关部门常常需要根据传染病的发病趋势,进行强化免疫接种。但紧急的强化免疫接种,存在着时间紧,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所以,如果可以在可预测的疾病高峰到来之前,选择最佳时机,进行免疫预防接种,是最为理想的,也是不良反应发生造成损失最小的时候。
有人说,为什么计划免疫不能自愿参加,而是要强制?那是因为计划免疫预防的疾病都是高危传染病,有效的免疫可以保护孩子不受这些传染病的威胁,所以,国家才会给孩子强制接种。这就好像是强制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一样。家长不必因此而顾虑,这是为了孩子好。 我一贯不想通过这个博客的平台,对别人的决策有任何的影响,只想讨论和提供参考。所以,每个家长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但应该以孩子的未来健康为重,既不要勉为其难,过敏体质等也要接种,也不要因不良反应等原因进行抵制,甚至不肯为孩子花费时间去接种,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疫苗接种,为孩子的人生提供基础的免疫保障,不要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考虑麻疹的流行具有2-3年一个周期性的特点,2008年我国有过一次高发的过程,预计明年可能仍然存在这个可能性。另外,考虑到女儿既往没有疫苗的不良反应历史,所以,我决定同意我的女儿参加11日开始的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因为如果这次没有参加,一旦麻疹暴发流行,到时候有关部门一样会组织强化免疫的。那个时候,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家长,都是被动的。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