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有意义的骂街


 

    孙海英踩乎冯小刚不止一回了,他显然有点掌握不好节奏感,大家对《唐山大地震》的口水早就星散了,他才施施然出来一通排炮,颇有石光荣浑不吝的劲头。但出乎他的意料(但在看官意料之中),冯小刚毫无预兆地反击了,而且炮火之猛烈,打法之娴熟,远超乎孙海英之上。

 孙海英是个大嘴巴,见了谁都搂不住火,以前他就骂过冯小刚“装洋蒜”,那回冯小刚以和为贵,咬着后槽牙说“孙海英同志很可爱,不喜欢我直接说出来很好,比心里恨我阴着不说、见面还夸我的人强多了。”当被问到为何总是炮轰别人时,孙海英相当理直气壮,“忠言逆耳,我跟你说是我希望你好,我真心的对你好。为什么我看得上你,我觉得你确实应该出好作品。我才指责你一下。不然我凭什么指责你。”

 这句话如果姜文、王朔来说,冯小刚一定笑脸相迎,那是老师,如果是吴宇森、陈凯歌等大爷说,冯小刚也应该会给面子,那是前辈,关键是,什么时候轮到你孙海英来谆谆教导了,你凭什么?这话冯小刚嘴里不说,未必就心里不想。冯小刚老师不反击,未必心里就不堵得慌。结果,孙海英还来劲了,拿不准距离,搞不清形势,对《唐山大地震》一阵猛批,而且显然不是严肃的探讨批评,招致冯小刚当头一顿唾骂。

 孙海英有悠久的“炮轰史”,他批同行不入流,电视电影里都是假话;批大片瞎编,《赤壁》烂片,飞人打倒敌军那么多人不可能;批选秀很虚伪;批娱乐圈向钱看,谁最虚伪谁就最红,有些人眼睛就盯着钱,学问却没有。等等。几乎每种现象都能被他逮到软肋轰击一顿。很有屈原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剧英雄劲头。

 孙海英真把自己当石光荣了,一向与世俗不容,在商业社会里无他的容身之所,在商业片里也无他的立足之地,岁月磨损中仍在激情还留下了一副直肠子。如果严肃认真地掰扯这俩人为何吵架,表现了电影观念的分歧,艺术价值观的差异,这就太无厘头了。两个男人骂街,围观一下可以,坐下来分析分析就太二了。

 奉劝冯小刚一句,倒不必大动肝火,孙海英性格鲜明,也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形象,冯导倒不妨在贺岁片里幽上一默,把这样的人物给拍进去调侃一下,既出了口气,也娱乐大家,还创造了电影生产力,挺好。

 时间是搞定一切的良药,别忘了电影界是表演的舞台,别看现在眼红着掐架,说不定还有相见甚欢的一天。假如两个老男人碰面之后惺惺相惜,言笑晏晏,我们作为打酱油的围观客,千万别惊掉了下巴。在这个圈里,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