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网报道(http://news.sina.com.cn/s/2010-08-05/065720829974.shtml),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杨锁的堂哥杨德玉指着一片已经倒塌的房子说,这就是杨锁饿死之前住的地方。“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我估摸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杨德玉说,当时,杨锁23岁。村里人说,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德玉说。“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我们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上小学时的任课老师说。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没多久,杨锁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为了取暖,杨锁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据悉有人准备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取名《罪爱》。但是,我认为,这没有必要,因为这种关于穷二代的故事,早在1983年就被搬上了银幕,那就是《包氏父子》。我其实非常讨厌看那个电影,但是我父亲很愿意让我看,电视里经常也经常播(因为那个时候节目太少了)。现在,我理解了,那部电影是为了让儿女明白父母的心意与不易。电影里老包为人谨小慎微,为儿子的成长创造着一切的条件,而小包却无视父亲的努力,一味与富家子弟攀比,最后被学校开除,让父亲的愿望落空。
而《中国广播网》报道(http://news.sina.com.cn/s/2010-08-04/070617909944s.shtml?c=spr_sw_bd_maxthon_society),李雷是去年7月份大学毕业的。今年7月15日,在家里的帮助下,他就职于长春一家著名合资企业,这是他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李雷母亲证实:给李雷办这工作,在他毕业后的这一年时间里,陆续花了12万元“人情费”。“就业是双向选择。我想找一个稳定点儿的,清闲点儿的工作,挣多少钱无所谓。”李雷在谈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条件时说。在等待上班的这段时间,李雷的生活状态很有规律:每天10时左右起床,吃完饭直奔台球厅,18时左右开始晚餐,然后喝酒、唱歌,偶尔打个通宵麻将。确定李雷马上就能上班的消息后,李雷妈妈及姐姐们还给李雷买了3套职业装,其中一套外国品牌西服价格为6288元。李雷是在该合资企业党办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整理企业及相关会议材料,报送各类文件。该企业的工作时间为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中午午休半小时。由于该企业内部要求比较严格,每天上下班都要“打卡”,这一规定让李雷很苦恼。“我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公寓,一个月1600元,每天早上7点半就要起床。我上大学时,每天都是喝到自然醉,睡到自然醒,一时真的很不适应。”李雷说,前两天都是妈妈打长途电话叫他起床的。上班期间,李雷开的车是家里原来使用的现代伊兰特轿车。“我是实在待不住了,有时在整理材料打字时,眼皮就睁不开了。”李雷回忆说,因为好结交朋友,他工作期间经常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其中一天,一上午接了20多个电话,弄得他的主管领导替他打字完成工作。“上班第三天我就不想干了,太没意思了。跟我妈打电话说,她还不同意,让我坚持坚持,适应就好了。”李雷说,“干了一周,记得那天是周四,下午3点多,还有1个多小时就下班了。领导要我打完20多页的会议材料。我当时就崩溃了,也没跟他请假,趁他出去,拎包就跑了。” 李雷回到住处后,也没通知家里,而是直接给主管领导发个短信,称决定辞职,明天不来上班了。 简单收拾了一下随身带的物品后,他便开车回到梅河口市。
这就是三个关于不进取的儿子的故事,可以说,这样的故事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一次又一次地在不同的城市与家庭中,上演着。儿子都有不思进取的时候,父亲都愿意为儿子的成才或者生活创造条件。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包氏父子”,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回想自己当年,我也没有达到父亲的设想,至少不是完全的,所以,也是一个“小包”,让他失望了。我现在也是父亲了,所以,就要为孩子而努力,这就是“孩奴”吧。
不过,上面说的杨锁和李雷都是极端的“小包”,一个是穷二代的小包,一个是富二代的小包。穷二代是不能做小包的,因为只有死路一条,富二代可以做小包,因为他的父亲可以给他更多的机会。但是,机会不一定是无限多的。这就是生活。
老包虽然总是愿意默默奉献,给小包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小包却总是在浪费着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王月丹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