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广东丹霞山门票或将涨价。日前,刚参加完巴西利亚世界遗产大会回来的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流景区肯定是一流的价格,随着以后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力度加大,肯定有些成本会要相应增加。(《信息时报》8月5日)
这边厢,媒体还在可着劲儿普及丹霞的概念,诠释“天地之中”建筑群所表征的中国古代建筑智慧;那边厢,已经有人以保护力和建设度加大为理由,惦记着门票涨价了。对于一班渴望一览世遗风采的民众而言,这个坏消息来得有些早了。而对于此前那些憋着劲申遗的地方官员、专家等等而言,也许,积极申遗原本就是为了涨价这个终极目的。
广东丹霞山目前100元的门票价格,与国内人均收入相比并不算低。但是,按照该景区管委会主任的理解,这样的价格并不能算是“一流价格”。何谓一流价格?这位主任的参照是同为世界遗产的张家界、九寨沟、黄山,那些景区的门票价格均在200元以上。此前,缺乏世遗这块金字招牌的丹霞山,似乎还不能算作“一流景区”。虽然山还是那座山,景还是那些景,涨价却是缺乏足够的底气。现在则不一样了,申遗成功的丹霞山,似乎已经具备了与同侪攀比竞逐的资本。
事实上,以往每一次的申遗成功,都标志着景区涨价的开始。这几乎成为一个申遗通例,非独丹霞山为然。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从2009年6月25日集体涨价;此外,九寨沟、西递宏村、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门票价格都是在成为世界遗产后大幅提高的。
只不过,与以上“先走一步”的世遗景区相比,广东丹霞山的涨价表现太过于急迫了,急迫到连个缓冲也没有,遮羞布也不要了。刚刚申遗成功没两天,民众的兴奋劲儿还没有完全散去,就急惶惶嚷嚷着要涨价,实在是大煞风景。想那个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未必不想着涨价,最后也确实次第提高了门票价格,但其一开始也曾一再表白不会涨价云云。
广东丹霞山的急迫,或可从一个侧面印证国内景区纷纷申遗背后的经济考量、经营考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考量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欲涨还休,而是变得愈发赤裸、愈发直接了。对于这些景区以及景区背后的地方政府而言,申遗只是序幕,真正的大戏在于嗣后的建设和开发。申遗成功不只是门票涨价的开端,也是景区大兴土木的开始。当然,二者也可以联系起来理解,建设的欲望没有止境,资金的缺口同样没有止境,于是,只有不断酝酿涨价。
真正让人担忧的,正是这种“建设措施的加大”,或曰“建设性破坏”。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景区大兴土木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天然性,甚至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而使得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降低。此前,文化部官员曾批评各地申遗中的“重开发、轻保护”倾向,指出确有一些地方申报成功之后热衷于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张旗鼓搞开发,而对遗产保护急需的管理、规划、抢救、修缮、展示乃至安全保卫工作则漠不关心,甚至掉以轻心。
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现实的或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语)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根和魂。如果动辄以高票价将民众拦在大门之外,动辄大兴土木经营遗产,加深世遗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则必然与保护世遗的初衷背道而驰。
这样的思路主导之下,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景观的雄浑、建筑的独特,都变成涨价的工具和接口。可怜我等,只能屡屡“被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