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是作业重要,还是教养重要?
最近公布的一项评估报告我相信一定会令中国人非常沮丧、懊恼。据报道,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去年(2009年)对全球有代表性的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孩子的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也只占14.9%。
然而,就中美的教育来看,对比中美的孩童教育——我这里指的主要是小学生教育上的异同,我相信是件极其为难的事情,因为这个课题富有争议,即便中美两国有明显的科技和教育差距,我们也难以一口咬定美国的教育就一定优于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不能如此草率断定。我出国之前是如此认为的,来美国半年多后我还是这样认为。
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湾区),至少有三所在全美乃至国际上排名很靠前且很有影响力的顶尖大学,分别是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然还有其他蛮不错的高校,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其中,加州理工学院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Institute);斯坦福大学在美国可以说是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齐名的私立高校,斯坦福的胡佛研究所与中国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高校以及与中国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有紧密的联系,因为里面珍藏了大量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之前的中华民国以及蒋中正、宋子文等大量国民党要员的珍贵文献(包括很多未解密的,也包括一部分大陆如文革期间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极富价值;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全美号称排名第一的公立高校,在中国海峡两岸极富盛名的华裔教授田长霖先生就在此担任过校长,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这里留下了华人的光辉灿烂,而令所有中华儿女引以为豪的丘成桐先生在这里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实际上也是在这里开始、开创并奠基他的数学研究。所有这些华裔学者,都获得极高的赞誉。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从2003年开始,以诺贝尔奖(Nobel Price)得主和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的师生人数、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学者人数、国际最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或《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等标准,每年制定“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列出全球500前大学。在2009年的全球排名中,哈佛大学第一,斯坦福大学第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第三。
但是,在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显然不存在类似于中国的某某级别的重点中学,也不存在什么重点班、尖子班什么的,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校园:同一个小学校里东西(或南北)隔开,一边是本地生源学生、一边是民工子弟,如果存在,操纵这样分门别类的教育主管机构人员及学校负责人,一定会被以种族歧视、身份歧视的名义告上法庭。
不过,总的来说,我的观察是,对于大学教育水准,美国多半强于中国,中国的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学习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份,或者说,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赶上美国,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艰辛的路要走;但对于中小学教育,其水准中美两国可能旗鼓相当,也就是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有许多方面要学习美国,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有很多方面要学习中国。现在,笔者就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美国孩童教育(目标、方式、模式等)问题作出概述,期待本文主题所提出的问题:是作业重要,还是教养重要?抑或说,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里,除了学业本身外,还有什么值得重视的?甚至其重要性要超越学业本身?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至少有两项全世界享有盛誉的高科技产业领域,一项是中国人众所周知的信息产业(IT业),美国的硅谷,就在这里;另一项就是生物科技,这并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全世界最顶级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多半都在这里有总部或分部。很多华裔在湾区的IT业或生物科技业公司里任职,是湾区这两大世界性产业里的生力军。在加州伯克利这半年多时间当中(我儿子也在我们居所附近一个无论是师资还是教育软硬件环境都称得上非常优秀的小学校学习了半年),我仔细观察和对比了中美两国小学的教育。我的理解是,对于“作业重要还是教养重要”等这样一些可能有争议性的话题,中国人回答起来会非常容易,其倾向性我也相信大部分会趋同,从回答的层面上讲这一点中美两国人民都差不多,但是,我更倾向于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嘴巴上回答的跟实际上所做的,一定会有极大的差异。
在美国,有很多家长会指出,在课业之余尤其是假日,如果父母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通过野营、旅游、出国等增进见识,或者和很久才见一次面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亲戚朋友(及其孩子)互动。在美国,通过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课业评比是多元化的,不仅只有书本、纸上练习的功课,还应该有课外阅读、家务劳动等。相当多的美国人认为,让孩子学习与人沟通、与大自然相亲、与课外书本相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比较起来,美国小学生的教育,这些“沟通”、“相亲”、“相交”上所花费或分配的时间,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时间更多,这与中国的小学教育相反,在中国,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4、5点都呆在学校里,放学后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不但有大堆的作业,还有家长另外安排的“学业”,这样那样的“特长班”。殊不知,过多的机械式的答题、练习,会丧失孩子的思考力。中国(包括台湾)数十年对高考状元未来贡献的统计表明,只会专注课业、成绩的孩子,未必是将来的栋梁之才。
同样令人揪心的是,最近些年,很多所谓(课业)资优的孩子,在家中的亲子关系紧张,在校不懂尊师重道,更不愿意关注课本以外无私的服务,如打扫校园、社区服务等。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现象越来越频现。而在美国,家长和学校非常看重对孩子受挫力的打造,如从小就爱劳动。许多统计研究表明,从小有劳动习惯的孩子,能比较吃苦,遭遇挫折后的韧性更强,也较能体认别人(如父母)的辛苦、同情弱势群体,并且也愿意和团体同甘共苦。爱劳动能吃苦孩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高贵气质,远胜于高学历文凭下造就出来的冷漠人才。
如何让一个孩子有教养呢?很多美国家长是这样做的:每天尽量和孩子多谈话;鼓励孩子借阅图书馆书籍;带领孩子用温柔的眼光去欣赏世界、去关怀需要关怀的人(年迈的长辈、拾荒老人、身残人士等);引领孩子观察周边的一草一木;鼓励孩子的企图心,给他认同和支持;给孩子一些可能给大人自己添麻烦的事情做,因为如果孩子发现他对于家人的日常生活有真正的贡献,就会早早感受到分配工作和团队精神的意义;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给孩子,因为孩子很容易从中学到如何把自己讨厌的工作推给别人,等等。
上述的,都是中国中小学教育中所欠缺的,需要尽快弥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