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一看地图就能理解法国出兵阿富汗对于我们国家的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了。阿富汗位于伊朗与巴基斯坦之间,两个对法国构成直接威胁的国家……当然,巴基斯坦很狡猾,不会笨到直接与法国对抗。巴基斯坦这些杰出的东方人擅长迂回进攻。比如在这个1.62亿人口的国家,基督教徒竟只有区区一百万,尽管这个宗教在法国占据绝大多数。这证明伊斯兰堡有着强烈的反法情绪,所以要手执武器去与之战斗……以保证法国布列塔尼人、阿尔萨斯人等的自由……”法式幽默可能不如英式那么直截了当,但这篇出自法国著名专栏作家帕特里克·贝松之手的短文却很好理解,令读者无不捧腹!
尽管法国官方宣布“为了捍卫法国的自由与民主”而增兵阿富汗,但56%的法国人却希望法国军人撤回法国,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士兵要到遥远的东方去流血。而高达85%的法国人更是认定,阿富汗局势正在恶化。贝松的小文恰恰点明,法国国家安全与大多数法国人根本不知位于何处的阿富汗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法国士兵还要呆在那里?
如果说,贝松的小文还仅仅是文人的“天真”的话,法国前国防部长保尔·吉莱斯则以政治家的分析,日前在《世界报》撰文公开要求政府尽快撤军。吉莱斯认为,大多数法国人已经不再相信当局所宣称的这是一场针对“国际恐怖组织”的反恐战争,因此法国不应再盲目地追随布什和奥巴马对阿富汗战争的升级。事实上,吉莱斯认为军事行动的成果“迄今为止引发争议”:我们做成了什么?“一个在选举中大幅作弊而合法性并不那么确定的政权、一个面对暴乱和军阀们的权力束手无策的政府、这个政府极其腐败、并卷入毒品生产,毒品的泛滥恰与北约的干预同时发生”……吉莱斯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西方抛开联合国单独介入这个国家而造成的。吉莱斯呼吁,法国应回到戴高乐当年1966年在金边讲话中的精神,即“放弃远征”,特别是“既无益处又无正当理由”的远征,代之以“为和平与发展”为目的的“国际协调”。吉莱斯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法国应自主决定,将军队撤出阿富汗;与德国联手加强对阿富汗的援助和培养其保安部队,以维持治安;要求奥巴马将增兵战略改为加强非军事努力……吉莱斯特别提议,要召开由联合国主持的国际会议,将阿富汗定位为一个“中立国家”,外国军队全部撤出,使周边国家包括中、俄、印、巴、伊朗等国都能安下心来,这样,阿富汗的重建才有可能。
显然,这一呼吁是不太可能被萨科齐或奥巴马听见的。但日前荷兰终于决定告别看不到光明前景的阿富汗战争,事实上对法国也在形成潜在冲击。法国是否应该撤军,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争议。吉莱斯的文章就是一个信号。事实上,法国舆论对出兵阿富汗理由已经越来越不相信,民意是否将会影响萨科齐,特别是临近2012年大选之际?捉襟见肘的国家预算是否会因战争而窟窿越来越大?以荷兰为例:自2006年8月1日荷兰向阿富汗派兵(仅1950名)伊始,其开支就高达14亿欧元。对于一个仅3200万人口的阿富汗来说,如果这笔费用作用援助赠送给喀布尔的话,显然大有作为。问题只是在于,那样援助而扶持起来的政权,却很有可能不够“亲西方”。但在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用于阿富汗的军费开支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最后,法军在阿富汗伤亡人数也在增加,已达44名。当然,尽管法国以及外国驻阿富汗的十五万军队的伤亡人数在增加,但这次参战的大多数是职业军人——甚至是雇佣军性质的外国军团,如法国相当一部分士兵——因此并没有对西方舆论形成巨大冲击。美国在越战时伤亡人数不仅远高于今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而且当时很多美国上流社会家族的子女都不得不服兵役,因此伤亡的社会冲击很大。但不管怎么样,每次法国士兵阵亡,都在法国形成一定的舆论反应。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出兵的决策形成冲击。目前很多观察家提出的问题是,荷兰之后,下一个轮到谁?
荷兰之后,下一个轮到谁?
评论
编辑推荐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