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忧愁京剧将变成遗迹?


美国《时代》忧愁京剧将变成遗迹

 

张放

 

 

北京,这古老城市,在美国《时代》记者笔下,被描述成“钢筋与玻璃构铸的城市”。而且,钢筋与玻璃好像每时每刻都在人们视线里加增着,并注定越来越多。只是这位《时代》“驻京办”记者,替国人“忧愁起来”。因为他更钟情于正在消失的老北京景象。只是那个老北京渐行渐远:那老北京很安静,街道被树荫遮蔽,路边有无数小店铺,自行车来来往往。而且不时会从某墙头上突冒出一株刺槐树来,墙里藏着一幢老四合院。

 

其实,这位“驻京办”洋记者是借怀旧老北京正在消失,言京剧命运之事。在西方人来看,最代表北京的,不仅仅是已消失和正消失的四合院,而是被翻译成英语,成为英语词汇中约定俗成译法的“Beijing opera”:京剧。到北京,不看京剧,就像去意大利,不看威尔第一样。等于没与该国文化零距离亲密接触。所以,寻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不可能不对京剧投关注目光。结果几乎无例外,凡看了京剧的西方人,大都为京剧脸谱,人物举手投足,听来好像没有调式的唱段,类似幻影的打斗场面,发生极大兴趣。至于票友们一声声“好!”的高昂喊声,则更让西方文化浸润出来的洋鼻子,感到一头雾水同时,被现场情绪感染,跟着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

 

“驻京办”洋记者美哉京剧,沉迷京剧,因此更关心京剧未来:中国正大踏步向商业化与现代化前行,京剧将沦为牺牲品,甚至会沦为意大利的威尔第,只在米兰和罗马几家小礼堂里表演。看客为旅游者,不知演唱者唱什么。

 

当然,此时说京剧已变成文化遗迹,时间嫌尚早。但京剧风光不再,并令今人兴致索然,是残酷现实。“驻京办”洋记者认为,京剧衰退,是京剧票友正逐渐老迈并消失所致。这从某种意义上说,算个事实。

 


 

据一位受访者说,爱京剧,至少要深究一些相关知识。而要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很长时间。互联网时代,一切被快餐化。抽大块时间研究京剧,实在有点强人所难。俺深有同感,十分认同此受访者的观点。

 

至于对京剧表演者,要求则更加苛刻:至少要学八年,才能算个入门者。细想,八年?这么久时间?抗战不过八年时间。所以,看到今天越来越少人家愿强迫心肝宝贝独生子,苦学八年京剧表演艺术,并希望孩子从此以京剧为谋生职业,也就不奇怪了。玩八年,才只混个入门者,至于能否成腕儿,变角儿,并大把赚钱,就显得更加遥远与不切合实际。搁谁,都要算计一下是否划得来。

 

“驻京办”洋记者的忧愁,真不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