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家长为啥不为孩子的兴趣个性着想?
今天的教育中任何一位教师,家长都不会承认自己的作为不是为孩子着想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往往忽视的就是孩子的兴趣与个性。
今天人民日报有一篇编辑对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的访谈,题目是:《补习班为何火? 急功近利教育理念亟待改变》,陆士桢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强调了:“利用假期把平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应该是假期补习班的主要功能。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平时学习中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进一步了解,深入探究,这后一种大都源于兴趣爱好。应该说,这两种情况的补习班是可以考虑让孩子参加的,而且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孩子为数并不多。目前社会上的补习班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先一步拿过来,不分程度,没有针对性,这种补习只能令孩子厌烦,对于孩子的学习,特别是健康发展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社会上的一些人看中了这背后的巨大利润,致使补习班良莠不齐,一些以赚钱为目的的补习班带给孩子的往往是精神上的巨大伤害。”
我一直感觉到,教师和家长在决定孩子学些什么?怎么去学习的时候,往往就会忽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兴趣与个性需求。
教师与家长心急如焚,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面对未来的升学考试,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教育学者如何忠告,“分数是暂时的标志,知识是永久的财富。”而在升学中一分之差往往就和重点学校擦肩而过,一分之差就会让己的孩子归为“另类”。
如果说家长是这样看的也倒罢了,教师往往也是这样看的,他于是教育就变得非常的另类,我们的教育几乎并不是在关注和培养人的发展,而是重视他在升学考试中能够有什么成绩?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对中国的未来负面的影响将是非常糟糕的。因此当“教育纲要”颁布以后,我立即就看到网上质疑“教育纲要”能不能够解决“一考定终身”?
“教育纲要”提出了:“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这是说未来学校的录取方式有五种,仔细推敲这五种方式过去都实行过,只不过“定向培养”曾经有过,而“破格录取”很少实行。但是不是能够解决“一考定终身”实际上还是一个未知数,专家在解读这个“纲要”的时候说:“将逐步改变‘一考定终身’制度”。
实际这是一个瓶颈问题,这个问题决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一旦“逐步”,那么又有会持续多少年?总不能十年之后回头看这个“纲要”的实施,我们还在继续“逐步”!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因为就补课这一个问题而言,已经禁止了不是十年了。今后十年又会怎样?
禁止,我看禁止不了,要转变的是教师与家长培养孩子的理念,但根子在于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的做法。如果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指标;如果把发展教育作为创造GDP的一种途径;如果不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如果不能统筹社会就业的矛盾,实施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就业指导与培训;如果在分配制度上不能缩小现在存在的巨大差距;如果在用人机制上还是 “唯学历论”,而不注重人的能力考核等等。
再往深的方面探讨,整个社会公信力还是这样差,政府官员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随处可见,那么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本身是无法改变社会上的这些问题,反过来社会上的这种深层次矛盾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那么你要让教师与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相反社会的公信力提高了,官员的官僚主义减少了,贪污腐败受到肃整,那么教育对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是直接的,会有更大的促进,这是无意质疑的。
这个时候,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变。
一个很古老的命题,教育不能直接去改变社会弊端,但教育却对社会良性发展的促进将是直接的,有力的,教育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