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进主城 重庆图谋再扩城


300万人进主城 重庆图谋再扩城

 

提要:未来10年,重庆主城将由5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由700万增加到1000万,而当前正式开始的户籍改革则是其最为重要的引擎。

然而隐藏在户籍改革背后的,除了重庆市政府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美好愿景外,则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渴望!

 

   728日,重庆召开全市户籍改革工作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全市的户籍改革。由此,重庆的“10年扩城计划”也迈出了更加实质性的一步。

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今明两年,重庆将有338.8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到2020年,实现累计1000万农民将转户进城,约占现有农村人口的一半。

届时,重庆将形成主城区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居民300万人的城市格局。

与此同时,重庆主城也将由现在的5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

 

扩城图谋

 

自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抛出重庆“10年扩城计划”( 今后10年,重庆主城将由50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由600万增加到1000万)的大半年之后的728日,重庆市正式启动了全市的户籍改革。而此时,重庆主城的人口已经近700万。

从此,重庆的扩城计划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

根据重庆政府的规划,此次户籍改革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是2010年至2011年,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新增城镇居民338万人。

第二阶段是2012年到2020年,通过系统地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

届时,重庆主城区将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

  

   土地渴求

 

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建设,对土地的渴望也是日益强烈。有消息就直接称,重庆这次户籍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重庆城市用地的困境。

有关统计数据就显示,目前,重庆可用建设用地仅9000多平方公里,基本已用完。今后几年,重庆的社会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城市人口增加建设用地等至少需要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单重庆主城要从如今的500多平方公里扩张到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缺口就将近500平方公里。

“重庆前些年的房价一直不怎么高,与其土地和房屋供应量都比较大有很大的关系”,重庆本地一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而今重庆主城区,特别是一环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从去年开始,重庆也已经宣告进入了外环时代。然而当前的外环有很多都是城乡结合部,有很多土地还在农民手上。如果重庆要想顺利实现扩城,就需要从农民手上把地买过来,然后解决农民的户籍问题、工作问题以及社会保障等多重问题。

“因此,重庆的扩城和户籍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上述分析人士继续说道,扩城需要更多的土地,扩城同时也需要把包括周边区县的农民变成城里人。只是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毕竟其中牵涉到的利益太多。户籍改革并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那么简单,其中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至于重庆市政府能否在此次率先实行的城市户籍改革中走出一条成功的实践之路,还有待继续观察。

西南大学教授邱道持也曾发表观点认为,重庆近年来增加了大量的城市常住人口,但是很多人依然保持农民身份,造成了耕地闲置,宅基地废弃,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对此,重庆设想的方案是,农民进城,承包地流转,宅基地复垦为耕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地票”的形式进入农村土地交易所,最后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而这也是当前重庆市进行户籍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与改革相关的3个配套文件《农村土地退出与利用办法(试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与《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已经于同期颁布。

 

户改利弊

 

重庆由于其发展势头迅猛,屡出创新,从而备受世人瞩目。

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就对重庆当前的发展模式推崇备至,甚至放言“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

郎咸平所谓的“重庆模式”即是,政府通过大量修建公租房和征收房屋特别消费税来平抑房价,同时通过引进如惠普、富士康等科技企业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有就是通过户籍改革让农民进城,然后农民获得城市户口,政府获得城市发展用地。

不管是重庆的房地产发展模式,抑或是其以户籍改革为核心的扩城模式,对重庆未来的发展的确有不少好处。

前述分析人士就表示,重庆的扩城,不管是对于重庆的房地产发展还是城市未来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好处。但是他也一再强调,这个过程肯定会相当缓慢。

相对于上述分析人士的谨慎乐观而言,重庆知名地产评论人士王雪松就此发布的博文就表现得乐观得多了。

在王雪松看来,此时刚开始的户籍改革甚至有希望让重庆今年的地产市场均衡过冬。他分析指出,新增300万人口,按照每人住房需求30平米计算,重庆将会产生1亿平米左右的住房需求。

王雪松同时还认为,7月底8月初以来重庆楼市的巨大成交量和户籍改革的利好息息相关。他甚至认为这是户籍改革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过他在表示乐观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点担忧。王雪松表示,从本轮户籍改革的具体条款来看,刚需的持续性释放时间将是一个比较关键和敏感的因素。这是因为户籍制度鼓励进城经商的农村居民成为城市居民,同时也鼓励在重庆城市定期居住的居民成为城市居民,但后者需要有住房作为保障,这就面临着市场需求极大、但有效需求有多大的问题的考验。

对于“土地换户籍”的户改模式,独立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家秋风却明确表示了反对和担忧。

秋风认为,在当前的政治背景下,处于绝对弱势的农民都是“没有选择的自愿”。尽管在农民拿出自己的所有土地资源之后可以获得城市户口。然而农民除了获得些许的补偿和比较少的社会保障之外,很难有其他收益。至于政府承诺的工作,秋风则认为,那更多的是在政府设计的美好愿景之中。

 

扩城隐忧

 

在重庆以推进城市化为主题的城市建设和户籍改革中,除了对户籍改革涉及到的农民利益的担忧之外,户籍改革可能还涉及到很多其他难题,这也考验着重庆改革的智慧。

事实上,重庆在户改以及城市方面走的是渐进式改革路径。

按照目前的改革方案,转户居民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将获得3笔补偿资金。包括参照同时期区县(自治县)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的一次性补偿;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购房补助。

转户居民退出承包地,可以得到按照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标准所给予的补偿。而根据重庆官方透露,目前重庆农村正在展开全面土地、林地的确权,届时将考虑把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分开,农民转为市民后,可保留土地收益权,而处置权则交给相关信托机构,由这些机构集中招商,引进大户,开发农业项目。

除此之外,重庆曾在位于主城的九龙坡区实行试点,推出“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的改革方案,提供住房和社保的资金来源,则主要通过“地票”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运作来实现。

但实践证明,农民的搬迁安置,新型农村社区的兴建及宅基地复垦等工作使政府负担沉重。农民购房成本与补偿之间的差额,也成为农民不小的支出。如果政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将很难负担巨大的初始成本。

除了九龙坡的试点不理想之外,目前重庆市在江北区五宝镇的国土整治试点也是困难重重,进程相当缓慢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重庆现有的产业布局和经济总量能否承载如此巨大的城市化移民计划,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要真正完成农民转户成为城镇人口,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城市能否满足这些新增城镇人口的就业需求。一位研究当地经济的区域专家就曾指出,仅以重庆主城区的经济产业辐射和影响能力,恐怕难以实现重庆城市化中“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目标。

然而重庆官方对此则非常乐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今年的工业产值将过万亿,未来将以20%~3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万亿。而净增的3万亿元工业销售值至少会增加500~600万个就业岗位,而有五六百万工业人群就有五六百万服务人群,也即是说,重庆今后能够增加1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满足千万名转户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