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经济学
又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提出了批评。链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219当然,这些经济模型是该批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它们作为一种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失败。这些完全脱离真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依靠一些根本是假想的主观臆断的条件所作出的预测,漏洞百出错的离谱。它们实在是对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批判了这些“主流模型”之后,自然要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也就是要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学。只可惜,他的这种主张,从内容来看,毫无新意,跟那些“主流模型”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且只能制造更大的混乱。概言之,加入一些诸如“信息不对称”之类的条件,并不会让我们得到一些“更加正确”的“宏观经济学模型”。这同样是一种妄想,是理性自负的改头换面而已。真正的问题是,所有这种用数学模型预测经济的方法,全都枉顾了人类活动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或应激反应,而是有目的的行为这一事实。人的行为不是随机事件,概率统计的方法对它根本不适用。数学模型必定是挂一漏万的,“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这些,无论以何种方式加入模型中,都不可能增加它的正确性。金融危机并不是所谓的错误的经济模型导致的,它是一系列混乱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结果。而那些经济学家们的工作,不过是政府所购买的服务。当政府想要对经济做什么的时候,总会找到经济学家用这里修修那里补补的方式构造一些“合意”的模型出来以满足政策的需要。
跟所有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一样,斯蒂格利茨教授指责了央行的所作所为却刻意地回避使用“信贷扩张”的字样,倒去追究格林斯潘“忽略了系统性风险”。仿佛市场中泛滥的流动性(货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在Fiat Money(法定货币)制度下,中央银行(美联储)是流动性泛滥的唯一真正的源泉。正是它们用很低的准备金率和各种贴现手段,向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提供大量的准备金,创造出大大超出经济体自身储蓄水平的额外信贷。这些信贷趋追逐一切可以提供炒作的投资机会,吹起一个又一个泡沫。而在此时吹毛求疵地追问美联储为什么没有注意系统性风险,为什么没有去监管那些商业银行过于放纵的激励机制——却全然不顾这一切不过是信贷扩张的结果。
在干预主义的前提下,所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无不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大多数情况下,是政府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挟,不断地用增加信贷和政府负债去满足他们对贷款和补贴的难填欲壑。为了这些目的,美联储总是在锅底填满柴火,又指望锅里的水不要沸腾得太剧烈。这种鼠目寸光和自欺其人之举不结束,他们就不可能有什么“系统性风险”需要正视。
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失灵,是“看不见的手”理论站不住脚了。这是顽固地无视通货膨胀对经济的真正危害——制造泡沫和虚假繁荣并导致未来的衰退。经济危机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太灵(阿狗语录)。它是市场对权力的粗暴干预(其结果总是货币的膨胀和贬值)的惩罚。没有干预的市场会有局部性波动,但不会有周期性危机。没有过剩的流动性(过多的信贷和货币),投机活动是不可能达到每次危机之前那种高涨的水平的。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没有一次不是政府的有形之手在背后作祟。
正确的做法,不是去寻找什么更好的宏观经济学模型,那注定是徒劳无功的,它充分地显示了主流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困境。经济学家总是“周期性地犯错误”然后又“周期性地健忘”。停止那些效率低下、结果恶劣,本质上是互相讨价还价你争我夺的利益集团政治;终止美联储这个货币泛滥的根源,把经济学回复到它伟大的古典作者们所开创的正确道路上来,才是应该做的。
我们的确需要一种不同于现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但是它其实并没有多么“新”。从另外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他的伟大导师路德维希·冯·米塞斯那里我们可以获得认清经济危机原因的真正智慧。这就是以“奥地利学派”命名的经济学范式。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模型,但是,对每一次经济危机,它都正确地解释了其成因并准确地作出了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