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向的解释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伴随着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近年来芜湖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的主导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2008年初,以芜市发【2008】1号文件的形式颁布实施《关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努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此同时,芜湖市又以工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思路,确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芜湖实际上便从“创新型城市”、“双轮驱动”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芜湖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前者着重于依靠技术创新,后者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要。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仅仅限于这两个概念的狭窄含义,就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对芜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统思考。但如果考虑到中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背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期冀(“使国民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那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解释芜湖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然性,可以对芜湖未来的发展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一个清晰深刻地把握。

  像历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一样,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信息技术推动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广泛应用,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快速崛起。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向农业、医药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促进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纳米技术开始向应用研究及产业化迈进,纳米印刷技术、微纳结构光刻技术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日益融合的信息、生物、纳米和材料技术发展预示着全球科技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来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各国越来越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地融入“自主创新”的核心理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一个深度结合(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内在需求相结合)、一个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信息和互联网产业、生物和医疗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海洋和空间产业等),成为城市获得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增长点和长久支撑点的有代表的发展模式。于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干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将生物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作为美国振兴的两大产业。同一时期,日本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重点要用规模高达1000万亿美元的投资来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以此提升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回升。这一全球趋势使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视有加,如“武汉方案”被认为是首个系统性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方案,以及与武汉有一比的湖南、浙江、重庆等,动作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无一例外是看中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的发展之重。 芜湖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出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但系统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芜湖发展的核心理念,显然与城市未来的发展要求密切相关。

  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要靠先进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否则即便在某一时刻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落伍,使“新兴”产业很快被淘汰出局,更谈不上成长为战略性或支柱型产业。芜湖以“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来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然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一方面来自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第一要义的发展主题来看,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提高芜湖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孵化器、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如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核心技术研发、芜湖新兴铸管直接还原铁技术等)的研发,强化产学研的结合。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看,需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和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领军人才、核心人才和团队,形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氛围,激发自主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贡献率”。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看,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把握全面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针对芜湖的基础和条件,确立重点培育和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企业与高、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机制,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机制以及按照发达国家先进的产业法规和标准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机制,以应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各种压力、风险和挑战。

  以上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落实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上来,便构成了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向的另一因素:芜湖要坚持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据统计,2009年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140亿元,增長21%;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水泥产量超过1000万吨,双双刷新历史纪录。但芜湖三产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年三产增加值只有2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4.1%,2007、2008年、2009年三年增均每年下降1.8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在这三年中年均增速低于GDP增速2.4个百分点。这表明芜湖产业结构不优,上个世纪至今芜湖支柱产业“三柱擎天”的格局,亟须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而突破。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赋予其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则意味着芜湖坚持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路子,提高“芜湖制造”的含金量把产业调高、调新、调优、调强,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不是简单的企业数量的集合,而是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表现为一系列具有关联性、构成完整产业链的各种综合要素的集聚。先进性,不只表现为个别龙头企业或领先产品的竞争力,而是表现为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具备高水准的技术或产品,并且能够有效互动。对于芜湖制造业来说,未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方向就是向“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部分延伸,提升产业业态,加快产业集聚。为抢占发展制高点,芜湖市确立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装备制造是“工业之母”、“工业中的工业”,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品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控制、操作和应用性软件系统,表现出服务化趋势;电子信息包括服务业,物流业是服务业。芜湖是制造业大市,不是制造业强市,芜湖制造业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不足方面: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仅204个,高水平的企业研发中心集中在奇瑞、海螺、华东光电等少数几个企业,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强,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仅相当于工业化国家的1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20%,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水平。高端人才稀缺,一些重要产品主要从国外引进。针对这些不足,芜湖需在自主创新的主战略下,以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标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