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风暴再定性:落实和巩固调控成果


 

在土地市场,缘起于囤地黑名单,发生在政府和开发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深度博弈,激战正酣!

由于这场较量处在传统的“金九银十”前夕,处在“新国十条”出台后4个月的传导期间,也因为土地市场的博弈结果,会深度影响今以后楼市的走向,有必要对这场自上而下刮起的“土地风暴”再定性。

直奔主题说笔者的观点:土地风暴实为巩固成果,预防房价反弹。

事实上,仅从土地风暴的时机来看,一个“新政国十条”之后,一个金九银十前夕,就是最大的切入点。前者出现落地阵痛,后者防止房价再次反弹,巩固调控成果的同时,也是继续推进宏观调控和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回顾“新国十条”。主要是抑制不合理需求、增加供给、加快保障房建设、以及加强市场监管。这其中,“增加供给”和“加强监管”都是土地风暴的政策依据和执行伏笔。

在“ 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中明确规定,(五)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八)加强市场监管……

然而,土地本大量囤积流通环节的事实,成为增加供给最大的障碍:1998年至200810年间,中国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达31.3亿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约12亿平方米土地滞压在开发商手中。与此同时,标杆企业是囤地大户。土地储备前十名的房企,其土地储备之和已达3.05亿平方米。其中恒大地产的土地储备面积为5100万平方米,碧桂园土地储备面积为4360万平方米,分列前两名。另据上市房企2009年度的公报,土地储备排名在前十名的恒大、碧桂园、雅乐居、合生创展、世茂房地产、绿城集团、中海、华润、万科、保利,手中已获取得土地储备面积超过3.5亿平方米。

这种“土地肠梗阻”是土地风暴刮起的直接诱因,也是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化过程中,必须割除的毒瘤,更是2010年三、四季度的主要监管对象,和调控能否最终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

 

其次,土地风暴是为了巩固近4个月来的阶段性调控成果,复制金九银十房价反弹。

20107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308/平方米,环比下跌1.32%,其中2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74个城市价格环比下跌。就二线城市成都来讲,7月,成都市主城区和郊区的成交均价均有大幅下降,主城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8020 /㎡,较上月单价下降126 /㎡,环比下降1.55%;近郊商品住宅成交均价4951 /㎡,较上月下降378 /㎡,环比降幅7.09%。即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然而,近期楼市在房价出现部分优惠,和部分刚需试探性入市的阶段性震荡之后,一部分开发商开始放松对新政威力的警惕,开始对新政抱有回暖的幻想。而此次土地风暴的来临,正好是一剂制止房价反弹的预防针。

针对此次土地风暴,相关部门明确表态:如果是政府原因,那么国土部向地方政府施压,采取行政问责,督促地方政府“治闲”;企业原因,闲置满一年的,收取土地出让金的20%作为闲置费;闲置满两年以上的,收回土地;囤地的企业不得发放贷款,不得上市、再融资。

而这其中最致命的处罚,则是对囤地房企融资渠道的控制,一但落实,势必加速相关企业资金链的收紧,促进企业在定价上的策略性调整。

 

 

一起持续关注土地风暴动态,拭目以待……